2014, 30(2):1-6.
摘要:氟代喹喔啉(FTQ)是一种氟代结构的受体单元,可以用于构筑D-A型聚合物,并应用于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给体材料。文中探索了一种新的起始原料合成氟代喹喔啉单体,并分别和齐聚四噻吩单体(4T)、单噻吩单体(1T)共聚,得到了2个新型聚合物PFTQ-4T和PFTQ-1T,表征测试了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热性能、紫外吸收、能级结构以及光伏性能。2个聚合物的能量转化效率分别为0.73%和1.28%,较低效率主要是2个聚合物较低的LUMO 能级所导致。
2014, 30(2):7-10.
摘要:将纺丝级聚己内酰胺(PA6)与三聚氰胺以及辐敏剂三烯丙基氰尿酸酯(TAC)共混后造粒压片,再经γ辐射。研究了辐照交联对其阻燃防熔滴性能和热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kGy~100kGy的辐照剂量范围内,不含TAC的阻燃体系,辐射后氧指数有小幅度的增加,熔滴情况变化不大;含TAC的阻燃体系,随辐照剂量和三聚氰胺用量的增加,氧指数逐渐增加,熔滴情况逐步得到改善直至无熔滴,垂直燃烧性能达UL94V-0级。热重分析表明,辐射后阻燃体系的残炭量较辐射前有明显提高。对燃烧后的炭层形貌观察后发现,辐照后炭层变得结实、致密。
2014, 30(2):11-15.
摘要:利用以拉伸流场为主的叶片挤出机(VE)和以剪切流场为主的双螺杆挤出机(TSE)分别制备了不同组分比的动态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热塑性弹性体。通过对2种流场作用下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结晶熔融行为以及晶体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拉伸流场对动态硫化EPDM/P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双螺杆挤出机相比,由于拉伸流场更好的分散混合效,EPDM/PP热塑性弹性体中的PP相能在较低温度结晶,共混物中PP相的晶体尺寸更小,分布更均匀,EPDM 相与PP相界面结合更好,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拉伸流场对EPDM/PP热塑性弹性体中PP相的晶格结构无影响,但对PP的结晶度影响较大。
2014, 30(2):16-20.
摘要:采用γ射线辐照法、电化学聚合法改性碳纤维表面,研究了以三缩四乙二醇为接枝单体,在不同的辐照剂量下辐照处理碳纤维,以及电化学聚合衣康酸改性碳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光电子能谱仪、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了处理前后的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表面化学组成及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种处理方法都能有效提高碳纤维表面活性,与环氧树脂的浸润性提高,复合材料断面纤维拔出明显减少。在200kGy的辐照剂量下处理得到的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ILSS的提高幅度最大,达到31.2%。同时经电聚合处理后的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ILSS的提高幅度要大于经γ射线辐照处理后的试样,达到40%。
2014, 30(2):21-26.
摘要:利用马来酸酐与丙烯酸羟乙酯生成的半酯(HEAMA),制备改性蓖麻油树脂(HEAMACO),从而在蓖麻油分子上引入更多的双键和极性基团。对合成过程及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HEAMACO 与苯乙烯(St)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可制得生物降解型泡沫塑料,其压缩性能明显高于单独用马来酸酐改性蓖麻油树脂(MACO)制得的泡沫塑料,归因于分子链中引入了较高含量的双键和极性基团提高了泡沫塑料的交联密度。通过改变稀释单体的含量可调节泡沫塑料的软硬程度,并改变泡沫塑料的生物降解性。
2014, 30(2):27-31.
摘要:基于Mie散射理论推导了分散相尺寸及其分布计算方程,并以聚丙烯/聚苯乙烯共混物为代表,计算了其分散相颗粒尺度演变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聚丙烯/聚苯乙烯共混体系的相结构演变主要发生在混炼的前3min之内,之后在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达到动态平衡,这一计算结果也表明了所推导的计算方程可以有效地描述相态演变规律;同时,将相态演变过程看作是生灭过程,对相结构演变进行了理论模拟和预报,模拟的结果与基于Mie散射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所推导的动力学方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准确预报相态演变规律。
相恒学 , 张思灯 , 王世超 , 周 哲 , 江晓泽 , 朱美芳
2014, 30(2):37-41.
摘要:基于生物基热塑性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与绿色植物多酚,利用偶联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生物可降解的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茶多酚(TP)共聚物(PHTP)。利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热台偏光显微镜、热重分析及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分析研究了PHTP共聚物的结构及TP对共聚物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改性提高了PHTP共聚物的结晶起始温度和结晶温度,降低了PHTP共聚物的结晶速率;PHTP共聚物的耐热性提高,初始降解温度和最大降解温度均升高约10 ℃;PHTP共聚物薄膜样品的拉伸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分别增加34%和200%。
2014, 30(2):42-45.
摘要:采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纳米二氧化硅(SiO2)与马来酸酐接枝的LLDPE (MAH-LLDPE)通过熔融共混与注塑成型工艺,制备了LLDPE/MAH-LLDPE/SiO2 复合材料。MAH-LLDPE对LLDPE/SiO2 复合材料起到了界面增容作用,纳米SiO2 粒子以30nm~160nm 的尺寸较均匀地分散在复合材料中,并与聚合物基体形成良好的界面粘接。这些均匀分散的SiO2 粒子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促进了复合材料中LLDPE相的结晶,提高了其晶面厚度、熔点和结晶温度;另一方面,SiO2 和MAH-LLDPE中少量的凝胶降低了LLDPE的结晶度。在复合材料冲击断裂过程中,纳米SiO2粒子起到应力集中作用,诱导其邻近的聚合物基体屈服、界面空化;同时呈多尺度分布的纳米SiO2 聚集粒子发生粒子间的分离,吸收能量,从而实现了对LLDPE的增韧作用。
2014, 30(2):46-50.
摘要:通过阳离子活性开环聚合和大分子酯化反应的两步法,合成两亲性的聚消旋丙交酯-b-聚氧乙烯(sPDLLA-b-PEO)六臂星形嵌段聚合物。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聚合物本体结晶行为。结果表明,无定形链段PDLLA 的引入和特定的星形结构,使得PEO 链段的结晶受到限制,出现了冷结晶现象,并且最高结晶温度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升高。通过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六臂嵌段聚合物的结晶形貌,发现六臂sPDLLA-b-PEO 生长产生环带球晶。并且通过调控聚合物与溶剂的比例和聚合物膜的厚度,发现溶剂可以减小球晶生长中积累的应力,使环带结构消失;但六臂聚合物对于几何受限的响应性较强,当膜厚减小时,环带结构重新出现。
2014, 30(2):51-56.
摘要:基于自主合成的聚磷酸铵-钙基蒙脱土纳米复合物(APP-CaMMT),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复合物APP-CaMMT阻燃聚丙烯样品。通过热重分析、锥形量热仪分析、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测试表征其阻燃性能。研究表明,纳米复合物APP-CaMMT相比APP与CaMMT的微米混合物,显著提高了对聚丙烯的阻燃效率。通过对UL94的模拟假设,实现了4种测试方法间的线性相关性分析。分析认为,对于不同类型的阻燃聚丙烯样品,只有通过多种测试手段综合分析,才能更准确判断其阻燃性能。
吴尚翰 , 管 涌 , 陈 波 , 危大福 , 李书召 , 郑安呐
2014, 30(2):57-61.
摘要:采用n-BuLi与t-BuLi分别引发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及溶液的阴离子聚合。用凝胶渗透色谱及核磁共振锂谱对聚合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以n-BuLi引发聚合初期,可形成一种插花状聚合物超分子,并违反经典的真溶液理论。其在室温时在自身的良溶剂中保持不溶,除非在接近该聚合物Tg 温度长时间搅拌,方可令其解离。t-BuLi在引发聚合时,同时存在四缔合体及二缔合体活性种。随着聚合的延续,四缔合体逐渐解离成二缔合体活性种。在非极性条件下,t-BuLi可形成少量无活性的超大缔合物,四氢呋喃可令其解离。
朱才镇 , , 余晓兰 , 刘小芳 , 李书乡 , 赵 宁 , 徐 坚 ,
2014, 30(2):62-66.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对聚丙烯腈(PAN)原丝及其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纤维形貌、元素含量及有机基团等在不同热处理阶段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53 ℃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拉曼特征谱线,在有机-无机转变过程中碳元素的含量在60%~70%之间波动,完成转变后碳元素含量大幅增加,达到95%以上;随着热处理的进行,纤维直径逐渐减小,在780℃前减小较少,温度超过780 ℃后纤维直径大幅减小。这些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PAN纤维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理解。
2014, 30(2):67-71.
摘要:丙烯酰胺(AM)较马来酸酐(MA)有更高的接枝率。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AM/MA体系接枝的织物进行结构分析发现,AM 与MA都接枝到织物上;利用核磁共振测试分析AM 接枝涤纶织物的接枝机理,是涤纶大分子链α-H所在碳原子及部分脂肪链中的CH2 与AM 发生接枝;抗熔滴测试发现接枝AM/MA后的织物抗熔滴性能得到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主要是骨架炭层起到支撑作用。
李骑伶 , 赵 乾 , 代 华 , 黄荣华 , 梁 兵 , 张 熙
2014, 30(2):72-76.
摘要:采用对苯乙烯磺酸钠、马来酸酐、木质素磺酸钙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接枝改性木质素磺酸钙降黏剂(SMLS)。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降黏剂在淡水、盐水、钙质钻井液中的降黏作用。结果表明,SMLS通过拆散钻井液中的黏土网状结构降低钻井液的黏度和切力,降黏性能优异,在淡水钻井液、盐水钻井液和钙处理钻井液中的降黏率可分别达到0.77%、75.00%和70.50%,具有良好的抗盐性能。SMLS耐温性能好,在150 ℃以下的降黏作用几乎不受老化温度的影响,在经200℃老化16h后加量为0.4% 的SMLS在淡水钻井液中的降黏率仍可达70%。
2014, 30(2):77-82.
摘要:选取PE100管材专用料树脂TUB121和GC100S,引入凝胶渗透色谱、溶液分级和连续自成核退火(SSA)热分级联用的方法研究了PE100管材料分子链结构特点;并利用单轴拉伸测试获得的性能参数,快速有效地评价了材料抗慢速裂纹增长性能(SCG)。得出TUB121重均分子量相对较低,其加工性能和刚性优异;同时其将大量共聚单体均匀地分布在高相对分子质量部分,能有效形成tie链,保证了材料的抗SCG性能;而吉化初期的GC100S重均分子量很高,共聚单体分布不均匀,虽然其抗SCG性能优异,但是加工性能和抗快速裂纹增长性能(RCP)较差;生产线调整后,GC100S系列样品相对分子质量逐渐降低,共聚单体在高相对分子质量组分上分布更加均匀,使其在一定的抗SCG性能基础上,明显改善了加工性能和抗RCP性能。
2014, 30(2):83-88.
摘要: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法制备了天然纤维增强阴离子聚合尼龙6(APA-6)复合材料,并将其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比较。首先对天然纤维进行预处理,然后对反应加工过程进行优化,选取了低活性和弱碱性的己内酰胺溴化镁(C1)作为引发剂,制备得到天然纤维复合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了样品的结晶度,结果显示,天然纤维复合材料有更高的结晶度。扫描电镜观察2种复合材料的界面情况表明,天然纤维复合材料有更好的界面性能。对纯APA-6及其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和拉伸性能测试表明,天然纤维的加入使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拥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曾栌贤 , 刘鹏清 , 王 晓 , 李若松 , 叶光斗 , 徐建军
2014, 30(2):89-94.
摘要:分别通过熔融纺丝方法制备了全拉伸聚苯硫醚(FD-PPS)纤维和传统两步法聚苯硫醚(TS-PPS)纤维,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广角X射线衍射、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分析了2种方法制得的PPS纤维内部结构、热性能、结晶行为、力学性能及尺寸稳定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总拉伸倍数下,FD-PPS纤维的总取向度略低于TSPPS;FD-PPS纤维的结晶度较大,但其纤维内部的晶体平均完善程度更差。FD-PPS纤维可以达到甚至超过TS-PPS纤维的断裂强度,但FD-PPS纤维的干热收缩率和耐热水收缩率都较大,尺寸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改善。
2014, 30(2):95-99.
摘要:采用“熔融挤出-冷拉伸-微注成型”方法成功制备了可降解型高分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乳酸(PLA)的原位成纤复合材料,其中PBS为基体连续相而PLA为微纤增强相;并从组分黏度比、组分含量比以及拉伸形变比三方面分析讨论了微纤化结构的形成条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可降解型高分子原料的黏度比并不在最适宜成纤的范围内,但提高拉伸比以及高的PLA含量都可以增加PLA微纤的数量和长径比。研究发现PLA 相部分形成微纤化结构后,由于自身力学性能的提高并且增加了两相间的界面作用,对PBS/PLA 复合材料体系有显著增强作用。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分别比纯PBS提高了55%和140%,优于文献报道的几种天然纤维对PBS的增强效果。
2014, 30(2):100-104.
摘要:首先合成了平均分子量约1000的端氨基聚酰胺预聚体(PA1000)和端异氰酸酯的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OPU)。然后将PA1000与OPU 进行溶液共聚反应,合成出PA型热塑性弹性体(TPE)。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失重分析、偏光显微镜、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和溶解实验测试等研究了合成PA 型TPE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合成PA型TPE表现出良好的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行为,拉伸强度可高达60MPa以上,可同时兼具极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80℃)和较高的熔融温度(>170℃),具有类似纯PA 材料的耐溶剂性能和较高的热分解温度(>410℃),是一种性能优异的TPE新材料。
2014, 30(2):105-109.
摘要:本文合成了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硬段,聚四氢呋喃醚(PTMO,相对分子质量1000)为软段的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醚酯热塑性弹性体,其中PTMO 的质量分数为50%、60%、70%。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凝胶渗透色谱、力学性能测试对嵌段共聚物的结构、熔融行为、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目标产物为PBS/PTMO嵌段共聚物;Mn 和Mw 分别达到5.0×104 和13.0×104 以上;软段PTMO 的结晶温度(Tc)较低,分别为-17.9 ℃、-14℃和-17.4℃;而硬段的Tc 较高,分别为54.6 ℃和46.3 ℃;合成的嵌段共聚物表现出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行为,拉伸强度分别为22MPa、18MPa和14MPa;弹性恢复率性能测试表明合成的脂肪族聚醚酯热塑性弹性体具有较好的弹性恢复性能。
2014, 30(2):110-114.
摘要:探索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竹浆纤维素纳米纤维(CNF)的方法。采用N,N-二甲基乙酰胺/氯化锂(DMAc/LiCl)体系溶胀纤维素纤维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强化声空化作用分离CNF的效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预处理能破坏纤维素的部分氢键,进而显著提高后续超声剥离CNF的效率。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表征方法系统研究了所制备CNF的形态、结构及性能。
2014, 30(2):115-120.
摘要: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改性聚乙烯醇(VE-PVA)与不同类型聚乙二醇(PEG)的共混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相对分子质量、含量、不同端基类别的聚乙二醇对VE-PVA/PEG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动态力学分析、拉伸测试、动态流变测试等考察VE-PVA/PEG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结果表明,PEG 和VEPVA是相分离体系,各自形成独立的晶相。PEG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VE-PVA结晶,降低其结晶温度和结晶度。PEG对VE-PVA有明显的增塑和润滑作用,能降低熔体黏度,改善体系加工性能。而且PEG 中端羟基含量越大,增塑作用越强。当PEG质量分数小于10%时,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
2014, 30(2):121-124.
摘要:为实现同时获得较高的极性晶型含量与较好的薄膜质量,文中通过在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中添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使得PVDF在较高的溶剂蒸发温度获得了完全的极性晶型。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广角X射线衍射表明随着CTAB含量的增加,PVDF由非极性的α晶转变为极性晶型,最终得到了含有大量β晶的薄膜。同时报道了在CTAB存在的情况下,随着挥发溶剂温度的升高,PVDF晶型的变化情况。最后讨论了溶液结晶条件下,CTAB诱导极性晶型的机理。
2014, 30(2):133-138.
摘要:环境敏感高分子在生物医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文中介绍了近年来用于药物和基因传递的环境敏感高分子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pH 敏感、温度敏感、还原敏感、光敏感及多重敏感高分子材料。阐述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药物和基因传递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说明了材料的化学结构及环境响应性能对传递效率的影响,展望了药物和基因传递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2014, 30(2):145-150.
摘要:含有全芳环扭曲、非平面结构氮杂环高性能树脂兼具耐高温可溶解特性,综合性能优异,解决了传统高性能工程塑料不能兼具耐高温可溶解的技术难题,加工方式多样,应用领域广泛。总结出“全芳环非共平面扭曲的分子链结构可赋予聚合物既耐高温又可溶解的优异综合性能”的分子设计思想。研制成功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的新型聚芳醚砜、聚芳醚酮、聚芳醚腈、聚芳酰胺、聚苯并咪唑、聚(1,3,5-三芳基均三嗪)等系列高性能树脂。本文将重点介绍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1,3,5-三芳基均三嗪)、聚苯并咪唑以及可注射成型四元共聚芳醚砜酮等合成、结构与性能,以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最新进展。
2014, 30(2):151-156.
摘要:文中简介了凝聚态物理中新兴的拥塞理论,并讨论了其在高分子体系中的作用。在拥塞体系中,影响拥塞-去拥塞转变的3个变量,分别为温度、施加的应力和体系的堆积密度。无定形高分子链在剪切作用下的低温流动可看作是去拥塞转变的一种形式。高分子在剪切作用下的低温流动现象为理解徐僖先生创建的“磨盘研磨力反应器”作用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014, 30(2):157-163.
摘要:高折射率材料在很多光学仪器、光电器件以及信息储存和传导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备受科研工作者们的关注。但是由于传统光学树脂折射率可调范围小,一般低于1.80,使其逐渐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器件微型化的要求。笔者研究组近十年来,通过将具有高折射率的无机纳米微粒引入到传统光学树脂材料,得到了一系列基于不同高折射率纳米微粒的高性能聚合物光学杂化材料,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所得杂化材料的折射率最高可以达到2.3以上。为了方便广大的科研同行对这类高性能聚合物杂化材料的深入研究以及便于这类材料实现实际的应用价值,笔者基于研究组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从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方法和该研究领域的相关应用方面对这类高性能聚合物杂化材料做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
2014, 30(2):170-178.
摘要:二氧化碳(CO2)刺激响应性聚合物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类智能型聚合物。它是指在向聚合物体系内部引入或排出CO2 气体后,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能够发生可逆变化的新型大分子。由于在调控的过程中只向体系内部引入了CO2气体刺激源,使得在多次可逆的循环过程中避免了传统刺激方式(酸碱、氧化还原剂、离子、酶等)的杂质积累,因此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和价值。利用聚合物响应CO2 的特性,可以在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开发和应用。文中对近年来各种新型CO2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的合成、组装及应用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对这类智能大分子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展望。
2014, 30(2):179-185.
摘要:传统巨磁阻(GMR)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磁记录与储存、汽车转速传感器、高效电磁屏蔽/吸收材料等领域。由于具有易加工、高柔韧性等优点,GMR高分子复合材料近年来备受关注。文中介绍了涂层型、聚苯胺型、磁性纳米粒子填充型GMR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在分析制备方法对GMR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今后GMR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重点评述磁致结构化复合材料粒子相结构-熔体流变行为-凝聚态GMR性能关系,开发低填充、大GMR效应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调控方法以及高稳定柔性GMR元器件的制作方法。
吴文敬 , 任文坛 , 禹海洋 , 杜爱华 , 张 勇 , 张隐西
2014, 30(2):186-191.
摘要:乙烯-醋酸乙烯酯橡胶(EVM)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橡胶。文中介绍了不饱和羧酸盐增强EVM、EVM 增韧改性尼龙1010和EVM/三元共聚尼龙共混物的研究工作。原位合成的不饱和羧酸盐能够显著改善EVM 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是制备高性能和功能化EVM 硫化胶的有效方法。EVM 能够有效地增韧尼龙1010,EVM 中醋酸乙烯酯的含量和EVM的门尼黏度是影响增韧效果的关键因素。采用三元共聚尼龙与EVM 动态硫化,可以制备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热塑性弹性体。将EVM 与塑料共混可以制备一系列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不同硬度的EVM 共混物,这对于EVM 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 30(2):192-197.
摘要:聚乙烯醇(PVA)是综合性能优异的可由非石油路线大规模生产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但其熔点与分解温度接近,难以热塑加工,应用主要基于溶液法,仅能制备纤维、薄膜等低维制品或用作助、辅材料,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文中介绍了我们近年来在PVA热塑加工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通过分子复合和增塑,获得PVA 热塑加工窗口,实现PVA 热塑加工,建立了PVA熔融纺丝、吹塑成膜、挤出注塑、中空吹塑及热塑发泡等新技术,通过热塑加工制备性能优良的PVA/无机填料复合材料和PVA/生物质复合材料,为开拓PVA应用新领域、解决PVA 工业发展瓶颈问题提供新理论、新技术。
廖 霞 , 张琼文 , 何 汀 , 安 竹 , 杨 其 , 李光宪
2014, 30(2):198-204.
摘要:聚合物的晶区堆砌密度、无定形区自由体积的尺寸和数量、晶区-非晶区的界面等微观结构,对其宏观性能,如渗透性能、力学性能、松弛行为等有重要影响。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微观结构探测与表征技术,能够灵敏有效地探测聚合物的晶区堆砌密度、无定形区自由体积以及两相界面等信息,从而提供了一种直接、简单的研究聚合物微观结构的途径。文中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论,综述了该技术在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如:聚合物本征特性与自由体积之间的关系,应力、辐照、外界压力、物理老化等外界因素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聚合物共混物、复合材料的相容性和界面特性等。最后总结了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技术在聚合物微观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014, 30(2):210-214.
摘要:改善血液接触高分子膜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是当前非常受重视的热点问题。在当前众多的抗凝血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中,笔者课题组通过模拟肝素官能团结构而提出的“类肝素”改性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文中对接触血液的高分子膜材料的“肝素化”和“类肝素”改性进行了简要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