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峰 , ,侯世杰,夏宇正,陈晓农,曹 巍,陈 轩,石淑先
2025, 41(2):1-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16
摘要:文中以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为主单体,以丙烯酸甲氧基乙酯为功能单体,以衣康酸单丁酯为硫化点单体,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低凝胶含量且数均分子量约为3.00×105的乳聚羧酸型丙烯酸酯生胶。为了降低因自由基对共聚物主链上α-H的攻击及亲水性单体在水相中成核而生成凝胶,探索了聚合工艺条件、配方中各组分用量及后处理工艺对生胶凝胶含量及其数均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控聚合温度55 ℃和垫底单体比例25%时,可将生胶中凝胶含量从13.20%降低至3.57%;通过优化配方中链转移剂正十二烷基硫醇质量分数0.025%、缓冲剂碳酸钾质量分数0.40%和溶剂正庚烷质量分数5.0%,可将生胶凝胶含量降低至0.10%;通过添加少量聚合终止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消除残余引发剂,采用氯化钠溶液絮凝乳液防止多价金属盐与羧基的螯合,以及生胶在低于80 ℃干燥,可控制生胶在后处理过程中生成凝胶。所得生胶凝胶含量低于国内外同类产品,有望制得综合性能更优的橡胶制品。
王新原 , ,黄意棋 , ,欧阳景豪 , ,吴婷婷 , ,方庆红 , ,李 龙 , ,杨 凤 ,
2025, 41(2):9-1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28
摘要:制备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液体杜仲胶(LEUG),利用左旋多巴胺(LDOPA)的氨基和LEUG分子链上环氧基团之间的反应,采用乳液工艺制备了左旋多巴胺接枝液体杜仲胶(LEUG-g-LDOPA)。研究了LEUG和LEUG-g-LDOPA作为木材胶黏剂的黏结强度和耐水性,并与市售的水性环氧树脂胶黏剂进行了对比。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旋转黏度仪分析了LEUG-g-LDOPA的结构和性能。搭接剪切试验对比了LEUG和LEUG-gLDOPA对木材的黏结性能。结果表明,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LEUG胶黏剂对木材的搭接剪切强度先增后降,数均分子量Mn = 1.51 × 104 时搭接剪切强度出现最大值2.91 MPa。LEUG-g-LDOPA搭接剪切强最高可达5.74 MPa,比LEUG提高了97%,黏结强度与水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相当。从耐水性上看,1.99LEUG-g-LDOPA湿态搭接剪切强度为3.14MPa,高于LEUG和水性环氧树脂的湿态搭接剪切强度。LEUG-g-LDOPA对木材的强黏附性与LEUG柔性链结构、主链上的极性基团和侧链邻苯二酚结构的 LDOPA 存在有关;良好的耐水性主要来源于 LEUG 的疏水性及 LEUG-gLDOPA的极性基团与木材表面的极性基团间的强相互作用。
2025, 41(2):19-2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11
摘要:以热塑性酚醛树脂和4-硝基邻苯二甲腈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3种不同取代度的酚醛型邻苯二甲腈树脂 (NPN60,NPN70和NPN85)。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流变分析、FT-IR和热重分析探讨了邻苯二甲腈基团的取代度对NPN树脂自催化、流变行为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PN树脂可以实现自催化聚合,取代度增加,NPN树脂固化温度升高和加工窗口拓宽;NPN树脂固化形成热稳定的酞菁结构,树脂耐热性良好,NPN85固化树脂在氮气和空气中质量损失5%的温度 (Td5) 分别为511.8 ℃和506.9 ℃;经250~400 ℃长时热氧老化实验,NPN85具有良好的热氧化稳定性,质量保留率为80.6%。
李 平 , ,陆 展 , ,牛继辉,杨 晨 , ,张梦霞,康海澜 , ,李东翰 ,
2025, 41(2):26-3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40
摘要:基于氧化降解法制备液体端羧基氟橡胶(CTLF),首次构建了银催化的脱羧-烯基化反应体系以合成端基活性更高的液体端乙烯基氟橡胶(VTLF),VTLF 可作为功能性聚合物的含氟前驱体及增材制造原料。文中以碳酸银(Ag2CO3)为催化剂、过硫酸钾(K2S2O8)为氧化剂、烯丙基苯砜为烯丙基试剂,明晰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加料比对脱羧-烯基化反应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氟谱(19F-NMR)和化学滴定法对VTLF的分子链结构及端基转化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Ag2CO3/K2S2O8体系可有效地将CTLF中的羧基脱除,从而将乙烯基引入分子链端,在4 h×50 ℃、[COOH]:[Ag2CO3]:[K2S2O8]:[烯丙基苯砜]=1.0:0.8:0.3:2.0的反应条件下,羧基的转化率可达73%,氟含量保持在63.24%。同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分析对其热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当失重率为5%时,VTLF的热分解温度(Td)由245 ℃升高至256 ℃。该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同时VTLF可成功进行光固化,实现了液体氟橡胶室温的高效固化。
2025, 41(2):35-41.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27
摘要:聚乙烯醇(PVA)的醇解以甲醇做溶剂,因此成品PVA颗粒中一般含有不低于2.0%的甲醇,如何降低PVA中甲醇含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中针对PVA 24-88中甲醇含量降低的问题,采用在醇解过程中引入少量水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干燥后PVA的醇解度及甲醇含量。结果表明,在1.0%的加水量下,PVA产物中的甲醇含量降低至0.26%。此外,详细讨论了加水量对醇解PVA样品在不同气体氛围中的热失重行为及醋酸钠含量的影响,当加水量分别为1.0%和2.0%时,醋酸钠含量仅为1.53%和1.24%,均低于无水醇解样品。同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醇解后的溶剂中甲醇和醋酸甲酯含量随加水量增加分别呈升高和降低的趋势。最后探究了干燥时间与PVA 24-88未加水醇解湿料的挥发分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时间延长,冷凝回流组分中的甲醇和醋酸甲酯的含量分别呈现单调增加和递减趋势,且其各自含量均随干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该结果可为聚乙烯醇实际生产难题提供指导性建议。
2025, 41(2):42-5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32
摘要:为了解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易燃问题,以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对苯醌和碳酸乙烯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侧基含磷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磷酰杂菲-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 (DOPO-HQHE)。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和此阻燃剂为原料,通过共聚方式制得兼具良好热性能和阻燃性能的侧基含磷共聚酯。用核磁共振氢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阻燃剂和共聚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重分析、差热分析、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阻燃剂添加量对共聚酯热性能、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阻燃剂和共聚酯成功合成,阻燃剂的引入对共聚酯的热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阻燃剂质量分数在5%以内,共聚酯可以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阻燃剂赋予PET优异的阻燃性、UL-94等级和成炭能力。当阻燃剂质量分数为5%时,与PET相比,PET-Q5的 LOI 值从 22.8%提高到 32.5%,UL-94 达到 V-0 级别,总释放热和总生烟量分别降低了 34.6%和 11.7%,在590 ℃残炭量为17.5%。扫描电镜和拉曼光谱显示含磷共聚酯残炭表面的孔洞数量减少,炭层更加致密。致密的炭层可以隔绝氧气,阻碍聚酯燃烧,减少气体和烟雾的释放,进一步证明了阻燃剂在共聚酯凝聚相的阻燃作用。
2025, 41(2):53-6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19
摘要:针对高韧性环氧树脂基体的应用需求,采用以柔性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核、刚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核壳纳米颗粒与环氧基笼型聚倍半硅氧烷(G-POSS)协同增韧环氧树脂。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黏度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增韧剂对树脂的固化过程及性能的影响以及环氧树脂基体与核壳纳米颗粒、G-POSS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试样断面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同时添加2 phr G-POSS与6 phr 核壳颗粒作为增韧剂时,对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几乎没有影响,树脂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升高,改性树脂的增韧效果较佳。POSS的引入补足了在环氧树脂中添加核壳颗粒造成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的大幅度降低,同时其改性树脂固化物的冲击强度与断裂韧性得到大幅提升,与纯环氧树脂相比分别提高了367%和362%。SEM分析表明其增韧机理主要是纳米颗粒诱导应力集中,形成塑性空洞和变形,POSS同时提供立方体结构及Si—O—Si柔性链,分散、吸收外力带来的能量,阻碍裂纹的延伸,从而提高材料韧性。
2025, 41(2):63-69.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18
摘要:焦磷酸哌嗪(PAPP)是一种环保型阻燃剂,但是其在聚乳酸(PLA)中的阻燃效率较低,通常需要25%左右才能达到UL-94 V0等级。文中采用含取代基的焦磷酸哌嗪(H-PAPP)改善 PLA 的阻燃性能,引入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调控其力学性能。结果发现,H-PAPP 的质量分数为 3%即可使 PLA 获得 UL-94 V0 等级。在氮气氛围中,H-PAPP使PLA的5%降解温度(T5%)略有降低,在空气中反而使PLA的T5%提高,但是PLA的炭残留提高不明显。锥形量热分析表明,H-PAPP 虽然降低了总热释放量(THR),但是峰值热释放量(PHRR)和烟释放(TSR)增加。此外,H-PAPP使拉伸和冲击强度略有降低,TGIC通过扩链反应提高了PLA 的力学性能。
2025, 41(2):70-77.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35
摘要: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和优异的耐热性能,以BMI为基体的复合材料近些年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文中采用热压罐工艺固化T800/双马树脂基预浸料,设置0.1~ 0.8 MPa的成型压力,制备了[0/90/±45]2s及[0]14铺层的不同孔隙率的层合板。通过显微镜法表征了孔隙率和孔隙的尺寸、形状及分布。针对2种铺层和不同孔隙率样件的力学性能,开展了拉伸、弯曲和层间剪切实验,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受影响程度最大的层间剪切样件的失效形貌。结果表明,低成型压力会使孔隙突变,孔隙尺寸增大,并从层内向层间分布,导致力学性能急剧降低,其中,层间剪切性能受孔隙突变影响最大。当成型压力从0.8 MPa降低至0.1 MPa时,[0/90/±45]2s铺层试样层间剪切强度下降26.22%,经失效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层间的大尺寸孔隙造成的性能降低。
2025, 41(2):78-86.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33
摘要:聚丙烯腈(PAN)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环境中氧气向纤维内部扩散的行为会导致纤维径向方向的氧气含量存在差异,使得纤维径向预氧化反应程度不同,形成不均匀的结构,且后续的炭化和石墨化并不能矫正预氧化带来的缺陷,最终影响碳纤维的性能。通过增加环境压力提供氧气向纤维内部扩散的动力,研究了压力对PAN纤维预氧化程度和径向结构的影响,同时提高氧气浓度也会影响氧气在纤维径向的扩散,将不同压力与氧气浓度下制备的预氧纤维进行对比,分析了氧含量改变方式对纤维预氧化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35 ℃预氧化,热处理时间为20 min时,压力在10~20 kPa范围,纤维的预氧化反应程度从30.65%增加到35.49%,大幅促进了纤维的预氧化反应,同时明显减弱了纤维的皮芯结构。超过20 kPa,压力对纤维预氧化反应和皮芯结构的影响减弱。热处理时间延长到40 min时,压力主要促进纤维环化指数增加,预氧化程度更高。相比于氧气浓度变化,在235 ℃-20 min等效氧含量下,10 kPa下纤维的预氧化程度(30.65%)大于23%下纤维的预氧化程度(22.80%),压力对纤维预氧化反应程度及径向结构差异影响更大。
2025, 41(2):87-96.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31
摘要:以4,4'-二叠氮二苯甲烷(DAM)分别与DIAH,BPDIA,DIAO,BADIA不同酰亚胺炔在本体热聚合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结构的聚三唑,利用红外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其聚合反应工艺及其动力学之间的差异,通过外推法求出特征温度,用Kissinger和Ozawa法计算出相关动力学参数,并研究了催化剂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体系中含有柔性结构或者引入侧基结构会降低反应起始温度、反应峰值温度和反应所需的活化能,4种体系的反应级数均为0.95,可认为叠氮与炔基的反应是一级反应,向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有着明显差异,使用Cu(PPh3)3Br作为催化剂时,体系的反应活化能为138.92 kJ/mol,催化效果最好。
2025, 41(2):97-106.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29
摘要:交联度和交联点分布对橡胶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文中构建了不同交联度和交联点分布聚异戊二烯橡胶(IR)的分子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单轴拉伸和拉伸-回复模拟,通过分析分子链的动态特性参数和拉伸变形情况,探讨了交联度和交联点分布对IR动静态力学性能影响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在拉伸过程中交联度越高、交联点分布越均匀,材料的刚度越大,黏性对应力的贡献越小。分析发现,在拉伸变形中,分子链的变形和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分子链相对滑移增大,使材料黏性特性增加。通过增大交联度和交联点分布均匀化程度可以增加分子链受到的约束效应,降低分子链变形的不均匀性,从而减小材料的黏性特征。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该类材料变形机理,改进材料力学性能和更好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吉玉碧 , , ,文 强,钱 鹏,任邵静,杨 照,谭 红 ,
2025, 41(2):107-11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17
摘要:文中结合旋转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结果,研究总结了填料、糊树脂和增塑剂等原料制备的聚氯乙烯(PVC)溶胶的流变温度参数和热分解温度参数间的关系,建立了评估PVC溶胶泡孔材料发泡质量的方法模型。结果表明,PVC溶胶中发泡剂的起始分解温度(Tf(5%))、分解峰温(Tf)以及Tf(5%)与复数黏度最大值对应温度(Tηmax)的差值(Tf(5%)-Tηmax)3个因素对材料的发泡质量有显著影响。当Tf和Tf (5%)处于PVC溶胶的最佳温度区间时,Tf和Tf(5%)越高,(Tf(5%)-Tηmax)越大,则发泡材料密度越小,发泡倍率越高。建立的Tf,Tf (5%)和(Tf (5%)-Tηmax)与发泡材料密度和发泡倍率的三元线性回归方程,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有实用价值。
李 旭 , ,陈嘉明 , ,鞠长滨,康海澜 , ,方庆红 , ,戴舒笑,李 龙 ,
2025, 41(2):116-12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14
摘要: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粒子分散到聚合物基体中制备形状记忆复合材料时,往往会受限于纳米粒子的团聚,造成力学性能下降和加热速率降低。文中设计利用甲基丙烯酸锌(ZDMA)改性杜仲胶(EUG)/Fe3O4复合材料,制得EUG/Fe3O4/ZDMA磁、热双响应形状记忆复合材料。探究了ZDMA含量对EUG/Fe3O4/ZDM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升温速率、磁响应形状回复率及Fe3O4纳米粒子分散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ZDMA含量的增加,Fe3O4纳米粒子的团聚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ZDMA 具有补强作用,EUG/Fe3O4/ZDMA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从 16.7 MPa 增加到 23.5MPa,提高了40.7%;动态力学热分析表明,EUG/Fe3O4/ZDMA复合材料在3次循环下的形状固定率和形状回复率均在97%以上;随着ZDMA含量的增加,EUG/Fe3O4/ZDMA复合材料在交变磁场中升温速率提高,可实现快速非接触式加热,最短在27 s即可实现形状回复。
吕桂芳,伍 林,石从云,李 昊,陆自鹏,杜晨飞,周 波,王小龙
2025, 41(2):126-13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30
摘要:以聚氯乙烯(PVC)为成膜基体材料,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硝基苯辛基醚(o-NPOE)及癸二酸二辛酯(DOS)为增塑剂制备复合膜,增塑剂与PVC质量比范围为1.0~3.0,与前人制备离子选择电极膜中增塑剂/PVC质量比范围相近。通过接触角随时间变化研究了增塑剂用量和分子结构对膜表面结构和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膜表面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与体系中烷基链的偏转有关。质量比为1.5~3.0的DOP/PVC复合膜和质量比为1.0~3.0的 DBP/PVC 复合膜有陡降发生,且增塑剂含量越多,陡降发生得越早;不同质量比的o-NPOE/PVC和DOS/PVC复合膜中增塑剂分子很快发生了偏转,初始接触角与平衡接触角相差不大,60 s内减小2°左右。平衡接触角与增塑剂分子中非极性的脂肪碳原子数和极性基团个数的比值(Ap/Po)有关。增塑剂与 PVC 质量比为 1.5~3.0 时,DOP/PVC,o-NPOE/PVC 和 DOS/PVC 体系 Ap/Po相等,平衡接触角基本接近,为 88.0°;DBP/PVC 体系Ap/Po比前面三者小,平衡接触角小,仅有79.0°。
2025, 41(2):134-14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10
摘要:胶原蛋白因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卓越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等优点而被用于构建角膜修复材料。但其在应用过程中易产生细菌感染的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合成抗菌胶原基薄膜用于角膜修复,该材料以?型胶原蛋白为原料,利用1-(3-二甲基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 (EDC) 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 (NHS) 为交联剂,有效地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分子接枝到胶原膜表面。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庆大霉素/胶原基薄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庆大霉素/胶原基薄膜(GM/Col)上的庆大霉素的药物负载量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对该改性膜的抗菌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GM/Col膜上负载庆大霉素的质量约占其总质量的 2.33%±0.54%。庆大霉素的成功接枝显著提高了胶原膜的抗菌性能。此外,庆大霉素/胶原基薄膜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这种新型GM/Col膜在角膜组织工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2025, 41(2):144-15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34
摘要:通过在壳聚糖(CS)主链中引入丙烯酸(AA)基团,并且掺入铁离子(Fe3+)使之与羧酸(—COOH)形成金属配位键,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pH响应性和自愈合性能的水凝胶。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证实AA和Fe3+成功地与CS进行了交联。响应性和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水凝胶具有良好的pH和盐溶液响应性,能够在不同pH和盐溶液中反复溶胀和消溶胀,同时保持稳定的形貌。为了验证其实用性,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的药物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凝胶的药物释放量随着外界pH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凝胶切开后能在无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实现自愈合。这种具有pH响应性和自愈性能的水凝胶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觊兴 , ,丁玉梅,杨 涛,李好义 , ,杨卫民 , ,张 超 ,
2025, 41(2):153-161.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25
摘要:在30%的颅脑手术中,神经外科医生需要修复硬脑膜,硬脑膜修复材料对维持脑组织完整和保护脑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对硬脑膜的概念进行了介绍,针对硬脑膜修复所使用的自体组织、同种异体组织、异种来源组织和人工合成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并对硬脑膜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展望了未来人工硬脑膜修复材料的发展方向,指出熔体静电纺纤维膜材料在硬脑膜修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蔡秀吟,李成才,朱海霖 , ,郭玉海 , ,刘炳荣,殷 向
2025, 41(2):162-17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26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器械的发展,医用材料与血液接触时的相容性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减少因血栓形成导致的不良反应,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能够防止血液黏附和凝固的抗凝血涂层。文中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抗凝血涂层的研究进展,根据抗凝机制的不同重点讨论了几种常见的涂层策略——间接灭活凝血因子类涂层和物理排斥吸附与黏附类涂层。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旨在为未来医用材料表面抗凝血涂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文中最后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5, 41(2):171-18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23
摘要:生物质蜡凭借其可持续性、环境友好性以及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制备疏水/超疏水材料的研究热点。文中综述了生物质蜡制备疏水/超疏水材料的机理及方法,着重介绍了生物质蜡相变重结晶特性和低表面能改性对制备疏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同时,文中还系统总结了生物质蜡在食品包装、油水分离和木材防护等应用领域的进展。最后,针对当前生物质蜡制备疏水/超疏水涂层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市场需求,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5, 41(2):181-19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24
摘要:聚氨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将其分为传统溶剂型聚氨酯、水性聚氨酯、无异氰酸酯聚氨酯和生物基聚氨酯4类。由于聚氨酯分子链中含有酯键、醚键及缩二脲等基团,导致聚氨酯材料存在储存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耐水性较差的问题,影响了聚氨酯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利用环氧树脂对其进行改性能在增加材料的交联程度、降低材料的吸水率、提高材料耐腐蚀能力、改善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的同时不影响材料本身的某些特殊性能。改性之后的聚氨酯材料在涂料、密封材料、胶黏剂、灌浆材料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其中在涂料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常用作防腐涂料应用在桥梁、船舶和海上工作平台表面。文中主要介绍了环氧改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并对环氧改性聚氨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