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30(9):1-4.
摘要:以1,7-碳硼烷C为原料,合成了Si原子与碳硼烷笼直接相连的碳硼烷硅醇A和Si 原子与碳硼烷笼之间含1个亚甲基的碳硼烷硅醇B。再以A和B为单体,与六甲基硅二胺进行高温缩聚,制备了主链结构不同的聚合物P1和P2。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对聚合物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2种碳硼烷硅醇为单体均能成功制备碳硼烷-有机硅聚合物,碳硼烷基团的引入可有效提高聚合物热失重性能,P1在氮气和空气中700 ℃的残炭率分别为81%和98%,P2在氮气和空气中的残炭率分别为53%和70%,远高于普通的有机硅聚合物。经高温处理后,聚合物的红外谱图中仍有强的B-H吸收峰,表明碳硼烷基团仍有部分保持。
2014, 30(9):5-9.
摘要:首先合成了含硅氧烷基的芳香亚胺封端剂N-苯亚甲基-3-三乙氧基硅烷基-1-丙胺(TEOS),然后用负离子原位聚合法合成了端基官能化聚苯乙烯PS-TEOS。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对TEOS和PS-TEO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TEOS与聚苯乙烯基锂的定量反应关系,以及TEOS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PS相对分子质量对封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封端反应在10 min~5 min内快速完成,封端反应温度在55 ℃~80 ℃、PS的Mn在5000~50000范围内变化对封端效率影响不大,制备的PS-TEOS的官能度在80%以上,实现了TEOS与聚苯乙烯基锂等摩尔封端反应。
2014, 30(9):10-14.
摘要:调节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用量合成了以聚丁二烯(PB)为核,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共聚物为壳的核壳粒子ABS-g-GMA。接枝特性测试发现TDDM降低了核壳粒子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动态力学热分析结果表明TDDM 降低了PB相交联程度,提高了PB空洞化能力。随着TDDM用量增加,ABS-g-GMA屈服应变降低,断裂伸长率提高。透射电镜发现TDDM加入对ABS-g-GMA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与聚碳酸酯(PC)共混物基体中的分散形态没有不利影响。力学测试表明ABS-g-GMA粒子对PBT/PC共混物具有良好的增韧作用。TDDM对ABS-g-GMA增韧PBT/PC有积极作用,能使共混物冲击韧性和断裂强度得到提高。
2014, 30(9):15-19.
摘要:分别以3种不同结构的偶氮苯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支化单体,氯化亚铜(CuCl)/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Me6TREN)为催化体系,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含有不同偶氮苯端基的支化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研究了紫外光辐照对聚合物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影响,采用动态光散射研究了支化PNIPAM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偶氮苯端基结构不仅影响聚合物的LCST,且在紫外光照射后发生不同的变化,其中AZO-PNIPAM的LCST无变化(27 ℃)、HOOC-AZO-PNIPAM的LCST升高1 ℃ (30.5 ℃~31.5 ℃),而CH3O-AZO-PNIPAM的LCST却降低了1 ℃ (25.5 ℃~24.5 ℃),并且3种聚合物表现出不同的自组装行为。
2014, 30(9):20-23.
摘要:利用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了α,ω-对苯甲胺基聚乙二醇化合物(p-PMAPEG),通过p-PMAPEG与环氧树脂(EP)扩链反应在分子结构中引入了环氧树脂链段制备了非离子型水性环氧固化剂(p-PMAPEG-EP)。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分析了合成产物的结构、性能和乳液粒子形貌。结果表明,聚乙二醇(PEG)链段中的醚键氧原子与H22O氢原子形成的强氢键作用使p-PMAPEG具有与水部分互溶的特性。合成的p-PMAPEG-EP对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制备的非离子型环氧树脂水乳液分散相粒径平均约为50 nm。在环氧树脂交联体系中引入化学连接的低相对分子质量PEG链段有利于提高交联聚合物的应变松弛速率,得到了同时具有优异耐冲击性能和低吸水率的p-PMAPEG-EP/E51交联聚合物。
2014, 30(9):24-27.
摘要:在强碱性条件下,利用一氯乙酸、壳聚糖、乙酸酐和CoFe22O4纳米粒子作为反应物,吡啶和无水乙酸钠作为催化剂,在60 ℃时,经过一系列的羧甲基化反应、酸酐化反应以及醇解反应制得了磁性O-位羧甲基壳聚糖。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制得的磁性O-位羧甲基壳聚糖进行了表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能量色散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试结果证明了磁性O-位羧甲基壳聚糖的生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制得的磁性O-位羧甲基壳聚糖呈簇状,振动样品磁强计的结果表明其饱和磁化强度为27.6 Am2/kg。
2014, 30(9):28-33.
摘要:采用氢硅化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具有梳状结构的非离子有机硅表面活性剂(PESO)。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疏水基团的含量对PESO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研究了PESO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及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探讨了其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胶束的尺寸和分布。研究表明,随着疏水组分含氢硅油(PHMS)含量的增加, PESO表面活性剂分子越易缔合形成胶束且胶束的平均粒径增大。当PHMS含量由25%增加至67%时,临界胶束浓度(CMC)由0.828 g/L降至0.613 g/L,γCMC可降至22.11 mN/m,表面吸附量(Γ)可达3.31 μmol/m2,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空气/水界面的平均面积(A)仅为0.502 nm2,PESO表现出较好的表面活性。此外,荧光光谱法研究PESO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发现,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第一、第三发射峰的荧光强度比值(I1/I3)不断减小,达到PESO的临界缔合浓度后,芘分子增溶于PESO胶束中,I1/I3趋于恒定。
2014, 30(9):34-37.
摘要:利用微层共挤出设备,制备了导电层(炭黑(CB)填充聚丙烯(PP)-20%CB) 和绝缘层 PP 叠合的层状复合物,同时制备了PPCB普通共混物。比较了层状材料与普通共混材料在结构形态、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层状材料的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性能均优于普通共混样,前者的体积电阻率和屏蔽峰值分别为1.96×103 Ω·cm和48 dB,后者相应值分别为12.53×106 Ω·cm和28 dB。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层状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分别为654.52%,26.37 MPa)也优于普通共混材料(188.11%,24.78 MPa)。
2014, 30(9):38-43.
摘要:分别将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与3,4′-二氨基二苯醚(3, 4′-ODA)引入到3,3′,4,4′-联苯四酸二酐(s-BPDA)/ 1,3,-双(4-氨基苯氧基)苯(TPER)体系中制备了2种共聚聚酰亚胺模塑粉。采用热失重分析、差示量热扫描、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广角X射线衍射对共聚物的结晶行为和结晶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3, 4′-ODA体系结晶能力下降明显,具有更低的熔点及结晶速率,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储能模量最低;在不同温度恒温结晶之后,含4, 4′-ODA体系表现出三重熔融行为,而含3, 4′-ODA体系仅表现出双重熔融行为,并且其个别X射线衍射峰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2014, 30(9):44-48.
摘要: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丙烯腈 苯乙烯 丙烯酸酯共聚物(PTT/ASA)共混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加工条件密切相关。采用注塑成型的方法,通过改变模具温度和保压时间,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研究了PTT/ASA共混合金材料的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讨论了注塑参数的变化对共混合金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升高模具温度可以提高共混合金的结晶度,并且较高的模具温度有利于提高共混合金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保压时间延长,结晶度增大,拉伸强度逐渐增大。
汪焰恩 , , 魏庆华, 杨明明 , , 魏生民 ,
2014, 30(9):49-54.
摘要:为了研究聚乙烯醇在羟基磷灰石晶面上形成的相互作用, 文中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从分子理论的角度研究了羟基磷灰石(HA)的(001)、(100)、(110)晶面分别与含不同单元体数(40、80、120)聚乙烯醇相互作用后混合体系的结合能,并对(110)晶面径向分布函数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3个晶面所对应结合能大小为HA(110) > HA(100) > HA(001),同时结合能的大小和混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聚乙烯醇所含单体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单体数达到一定值后结合能与力学性能反而会下降,这与单组分间是否形成有效接触有关;其相互作用主要源自PVA中的O原子分别与HA中的H原子形成的氢键以及Oa-Ca之间形成了离子键。
2014, 30(9):55-58.
摘要: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丙烯腈(AN)含量的苯乙烯 丙烯腈共聚物(SAN),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考察了AN含量对PVDF/SAN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动态力学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AN含量增加,PVDF的Tg向高温移动,PVDF与SAN的相容性提高。X射线衍射仪测试得出PVDF结晶为α晶型,不同AN含量的SAN对PVDF的晶型没有影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发现PVDF及其共混物中,PVDF具有双重熔融行为。随着AN含量增加,PVDF结晶温度向低温方向有所移动,结晶能力降低。扭矩测试发现,PVDF具有较高的黏度,SAN的引入降低了PVDF的黏度。接触角结果表明SAN提高了PVDF的表面亲水性,AN含量越高,共混物极性越大,材料表面亲水性越强。
2014, 30(9):59-63.
摘要:用旋转流变仪测试了三元共混物PP EPS 30RA/HDPE 8916/EPDM和PP T30S/HDPE 5306/EPDM的动态流变行为,采用广义Maxwell模型对损耗模量 角频率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低频下,随着PP/HDPE质量比的增加,2种共混物的复数黏度逐渐增加,而储能模量值先增加后下降,最大值对应的PP/HDPE质量比为70/30。当PP EPS 30RA/HDPE 8916/EPDM三元共混物各组分质量比分别为30/70/3、50/50/3和70/30/3时,储能模量在低频下均出现第二平台,而PP T30S/HDPE 5306/EPDM共混物未出现该现象。在PP/HDPE/EPDM质量比达到50/50/3后,2种PP/HDPE/EPDM共混物的特征松弛时间逐渐变长。2种共混物的松弛模量 松弛时间曲线呈“扫把”状,模量高时松弛时间聚集,模量较低时松弛时间发散。
2014, 30(9):64-68.
摘要:为了改善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PU)的力学性能,运用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技术,分别将端正己烷基、端十二烷基、端十八烷基超支化聚酯(HBP-C6、HBP-C12、HBP-C18)引入至PU中形成共混体系。结果表明,相比于空白胶片,PU/HBP IPN体系的力学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超支化聚酯端烷烃链越长,相畴尺寸逐渐减小,互穿程度更高;高含量的HBP-C18加入后,随着其质量分数的增加,互穿网络胶片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加入30%的HBP-C18时,形成了双相连续的微观结构;采用“准一步法”和“一步法”合成端十八烷基超支化聚酯,分别与聚氨酯形成互穿网络,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前者的力学性能优于后者。
2014, 30(9):69-73.
摘要:文中将与聚甲醛(POM)加工温度接近的工程塑料尼龙11 (PA11)引入POM/碳纳米管(CNTs)体系制备POM/PA11/CNTs三元复合材料,研究相应微型注塑和常规注塑样品中PA11、CNTs等分散相的形貌结构及不同微型注塑加工条件下的结晶熔融行为和充填行为。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常规样品中PA11呈椭球状无规分散于POM基体树脂中,而在微型样品中PA11呈现多层次结构,在皮层和剪切层区域PA11形成纤状结构并沿熔体流动方向取向,在芯层区域的成纤及取向程度则明显减弱。此外,无论对微型样品还是常规样品,大多数CNTs均选择性分散于PA11分散相中。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PA11的加入抑制了POM的结晶,随注射速度和模具温度的升高,POM的熔融峰向高温方向移动。最后,利用微型注塑机获得的在线数据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在微型模腔中的充填行为。
2014, 30(9):74-79.
摘要:将经过有机改性的高岭土填充到丁苯橡胶(SBR)基体中,利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SBR/高岭土复合材料,对填充SBR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显示,改性高岭土填料可以明显改善SBR复合材料的硫化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其中M-6改性剂(巯基硅烷偶联剂)的改性效果最好。随着高岭土粒度的降低,SBR复合材料的焦烧时间(t10)和正硫化时间(t90)逐渐缩短,拉伸强度和定伸模量不断提高;随着高岭土填充份数的增加,SBR复合材料的t10和t90逐渐降低,力学性能不断改善,当填充份数为80 phr时t10和t90达到最小值,而拉伸强度达到19.62 MPa,撕裂强度达到40.63 kN/m,300%定伸应力达到6.73 MPa,相对纯SBR分别增大了11.70倍、3.79倍和6.73倍。通过对丁苯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分析,高岭土以片状结构均匀分散在橡胶基体中,初步解释了高岭土填料对丁苯橡胶的补强机理。
刘少兵 , , 付鹏, 刘民英, 贾汝峰, 吴帅君, 赵清香
2014, 30(9):80-82.
摘要:用广角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退火对尼龙1111的结晶和晶型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45 ℃以下退火结晶得到尼龙1111的γ晶型,退火温度升高至145 ℃以上,其晶型转变为α晶型,而退火时间对晶型转变无影响。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尼龙1111熔融行为的研究表明,150 ℃以下和以上的退火样品分别具有不同的晶型,但均只出现1个熔融峰;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尼龙1111的熔融峰面积增加,结晶度提高。
2014, 30(9):83-88.
摘要:采用Bird-Carreau本构方程,建立了层叠流道聚合物熔体流动的三维粘弹数值模型,运用有限元法,对示踪粒子在层叠流道中的运动轨迹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工艺参数和流道结构参数对示踪粒子在层叠流道中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工艺参数和流道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模拟结果表明,示踪粒子的运动轨迹与理想运动轨迹的偏移值随着入口体积流率(Q)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流道水平流程长(L)和流道入口面长宽比(K)的增大而减小。此外,与优化前的层叠流道模型相比,示踪粒子在优化后的层叠流道中流动时产生的偏移值更小。
2014, 30(9):89-92.
摘要: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混物(PC/MBS),研究了温度和MBS含量对PC/MBS共混物主要流变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BS能有效改善PC的加工性能。共混物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MBS质量分数低于15%时,随着MB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表观黏度和粘流活化能降低,同时非牛顿指数增加。MBS质量分数为15%时,共混体系流变性能最好。继续增加MBS含量,流变性能变差。
章凯, 匡唐清 , 柳和生, 曾效舒 , 邓洋, Hrvoje Jasak
2014, 30(9):93-96.
摘要:水辅注塑成型工艺适合于生产中空或者部分中空的塑料制品,对其充填过程进行粘弹特性的研究可以加深相关工艺参数对其影响的理解。文中以开源计算代码OpenFOAM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方法和流体体积法(VOF)构建了基于Giesekus粘弹本构的聚合物熔体三维多相流等温流动过程的计算模块,以水辅注塑成型充填过程为例进行了数值求解,得出熔体残余壁厚和水相的穿透距离都随着注水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与Polynkin等相关实验所得结论一致,并根据聚合物熔体所固有的粘弹特性进行了说明。
2014, 30(9):97-100.
摘要:首先通过热压缩实验研究热压工艺参数对有机玻璃(PMMA)热压后弹性回复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知,温度和作用时间是影响热压后弹性回复率的重要因素。然后引入广义麦克斯韦方程作为热压应力松弛的控制方程,通过实验结果和模型计算结果对比,由该方程拟合的热压应力松弛曲线和实验测得的曲线具有较高的吻合度。最后由麦克斯韦方程导出弹性回复的数学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可知,该数学模型对弹性回复的预测的误差小于10%。
2014, 30(9):101-105.
摘要:利用超高压水射流装置将废旧子午线轮胎胎面胶破碎为橡胶粉末并进行橡胶回收,运用低场核磁共振、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等手段对橡胶粉末的物理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橡胶材料在破碎过程中发生了常温脱硫反应,脱硫效果随着水射流压力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200 MPa压力处达到最佳,材料内部交联信号强度下降到54.85%。根据红外光谱推测了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研究了引发脱硫反应的力学因素,认为水射流引起的剪切应力场作用是脱硫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2014, 30(9):106-110.
摘要:采用一种完全绿色的固相力化学研磨方法制备了Salphen型希夫碱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1610 cm-1处有明显的亚胺键吸收峰;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2θ约5.5°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表明得到了具有结晶性的邻苯二胺型Salphen共价有机网络,这是首次获得Salphen型结晶性共价有机网络材料。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alphen共价有机网络具有可剥离的片层结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水解稳定性和耐酸碱稳定性。进一步通过固相力化学研磨方法将Salphen共价有机网络与金属络合后,获得分别络合了Zn、Ni、Co、Mn的M-Salphen共价有机网络,将其应用到催化二氧化碳固定的反应中,M-Salphen均具有一定的催化效率,其中Zn(Salphen)的催化效率最高,为其在绿色化学及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014, 30(9):111-116.
摘要:以环氧树脂(E51)和乙氧基封端聚合物二醇(D3403)为原料,制备了环氧功能化非离子型水性聚氨酯(EPU),并与聚丙烯酸酯(PA)制备了EPU/PA共混乳液,研究了EPU/PA共混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共混材料中聚氨酯组分的增加,乳液粒径减小、粒度分布变窄;红外分析显示环氧基在分子链间产生作用,提高了2种聚合物的相容性,结合原子力显微镜分析显示2种聚合物无明显相分离现象,EPU/PA的tanδ 温度曲线上出现的单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Davies方程拟合曲线表明2种聚合物的相容性较好;随聚氨酯组分的增加,涂膜的断裂伸长率由135%增大到337%,断裂强度由11.5 MPa增大到34.4 MPa;共混涂膜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EPU。
2014, 30(9):117-121.
摘要:以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壳聚糖(CS)聚合物为原料,采用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CMC/CS液芯微胶囊。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成型和尺寸的影响,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倒置显微镜进行了表征。将四环素与CMC溶液共混,以Al3+ CS作为凝固浴,在电压10 kV、液面距离20 mm、流速10 mL/h的条件下,制备了载药微胶囊。微胶囊的药物包封率随壳聚糖浓度增大而提高,在1.5%时达到99.5%。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CMC/CS液芯微胶囊的释放率与pH有关,控释性能良好。
2014, 30(9):122-127.
摘要:采用熔融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超细纤维膜,应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纺丝主要工艺参数对熔融电纺PET超细纤维直径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装置条件下可实现熔融电纺工艺的有效调控,纤维直径随着纺丝电压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纤维随接收距离的增加和熔体温度的上升均表现为先变细后变粗;喂料气压的增加会增大纤维直径;提高纺丝环境温度至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纤维平均直径明显下降。在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下(纺丝电压27 kV,接收距离7 cm,熔体温度255 ℃,环境温度70 ℃,依靠聚合物自重喂给)制备的PET超细纤维均直径小于1 μm。
2014, 30(9):128-133.
摘要:设计合成了异氰酸酯基(NCO)半封端光敏性聚氨酯低聚物,将其接枝到氨基硅氧烷改性的二氧化硅表面,制备了光固化聚氨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分析表明低聚物成功接枝到二氧化硅表面,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低聚物改性的二氧化硅在甲苯、聚氨酯树脂中均匀分散,流变、动态力学分析和应力-应变分析表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的低聚物与聚氨酯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相互作用,复合膜的弹性模量、储能模量和拉伸强度得到显著提高。
2014, 30(9):134-139.
摘要:以芳香二酚(间苯二酚、2,7-二羟基萘、1,6-二羟基萘)、2,6-二氯苯腈和4-硝基邻苯二甲腈为主要原料制备了6种耐高温低熔点型苯腈单体,并利用4,4’-二氨基二苯醚引发聚合。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动态机械分析表征了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苯腈单体产物纯净,熔点在90 ℃~116 ℃,加工温度窗口为125 ℃~155 ℃。所制备聚苯腈树脂的起始分解温度(Tid)都高于460 ℃,有限氧指数(LOI)均高于47,表现出了良好的加工性、高阻燃性、优异的热稳定性及高玻璃化转变温度(>380 ℃)。
2014, 30(9):140-144.
摘要:以三氯化铁(FeCl3)为氧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吡咯/凹凸棒粘土(PPy/ATP)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了其对水中重金属离子Ni(II)和Cr(VI)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影响Ni(II)、Cr(VI)吸附率的主要因素、热力学性能,以及2 种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类型。结果表明,m(py)∶m(ATP)=1∶1,复合材料质量为0.06 g,反应时间1h时复合材料吸附性能达到最佳,且对Cr(Ⅵ)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Ni(II)。该复合材料对于Ni(II)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而Cr(VI)的吸附符合 Langmuir等温方程。经过Langmuir等温方程非线性拟合可知,在双离子竞争体系中,对Cr(VI)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39.41 mg/g。扫描电镜的结果为PPy/ATP复合材料依然具有棒状结构,凹凸棒表面附着的聚吡咯颗粒多而均匀。
2014, 30(9):145-149.
摘要:将木纤维(WF)经马来酸酐酯化改性后,再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苯乙烯(St)与丙烯酸正丁酯(BA)为单体,在甲苯溶剂中对其进行接枝改性,然后使用密炼机将改性木纤维(MWF)与聚己内酯(PCL)复合制备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力学测试、广角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 热重同步热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MWF和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 MWF成功地接枝上了疏水单体,当单体St 与 BA 的摩尔比1.5∶1时,接枝率达到最大值,同时表现出较好的疏水性能;与未改性WF/PCL(20/80)复合材料相比,MWF/PCL(20/80)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最大增加了22%,断裂延伸率提高了718%;WF经接枝改性后,其复合材料中PCL相的晶粒尺寸、结晶度和热稳定性皆有提高;SEM分析表明MWF和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粘合明显改善。
李德朴 , , 田明伟 , , , 郭肖青 , , , 曲丽君 , ,
2014, 30(9):150-153.
摘要:以壳聚糖(CS)、聚乙烯醇(PVA)和纳米石墨粉(G)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了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纳米纤维及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石墨粉复合纳米纤维,采用原位聚合法在纤维表面聚合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得到具有优良导电性能的聚合CS/PVA和聚合CS/PVA/G复合纳米纤维。通过扫描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纤维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苯胺均匀包覆在经原位聚合的复合纳米纤维表面,提高了纤维的导电性能,纳米石墨粉与聚苯胺形成插入化合物进一步提高了纤维的导电性能。
2014, 30(9):154-158.
摘要:用酸解法制备了纤维素纳米晶(CNC),然后用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丁酯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对CNC进行包覆改性,制得改性纤维素纳米晶(m-CNC),再将m-CNC和聚乳酸(PLA)通过溶液浇注法制备复合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广角X射线衍射、力学和降解性能测试研究了m-CNC/PLA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酸解法制备的棒状CNC 直径约为5 nm~26 nm,长度约为40 nm~380 nm。随着m-CNC含量的增加,m-CNC/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呈上升趋势,当m-CNC的含量为8%时,m-CNC/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纯PLA的相比增加了43.3%。在PLA中加入适量的CNC或m-CNC,PLA的结晶度提高而晶粒尺寸减小。m-CNC的加入减缓了m-CNC/PLA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速率,但加速了其在土壤中的降解。
路晖 , , 张环 , , 魏俊富 , , 李永花, 赵孔银 , , 孙思佳
2014, 30(9):159-163.
摘要:针对低成本有效去除环境中有害苯乙烯气体的需求,分别采用紫外(UV)和高能电子束(EB)辐照引发在聚丙烯(PP)非织造布上接枝丙烯酸十二酯,制备了能够快速吸附苯乙烯气体的功能非织造布。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接触角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前后非织造布的疏水烷基链段分布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重点研究了在不同吸附温度和气体流速条件下疏水烷基链段分布对苯乙烯气体吸附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UV引发疏水烷基链段只分布在非织造布表层;EB引发疏水烷基链段相对均匀地分布在非织造布表层和内层。当接枝率为132%左右时,对苯乙烯气体的吸附透过时间由PP非织造布的50 min分别增加到UV引发接枝的80 min和EB引发接枝的120 min。
2014, 30(9):164-169.
摘要: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出了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高性能纳米氢氧化铝(nano-CG-ATH)/包覆红磷(ERP)/改性聚苯醚(MPPO)无卤阻燃复合材料,研究了nano-CG-ATH、ERP和MPPO对HIPS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HIPS基复合材料燃烧后的炭层形貌;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分析了HIPS/nano-CG-ATH/ERP/MPPO(60/6/9/25)复合材料及其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残留物的结构。结果表明,nano-CG-ATH、ERP和MPPO之间有很好的协效阻燃效果,当nano-CG-ATH用量为6%(质量分数,下同),ERP用量为9%,MPPO用量为25%时,HIPS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达到27.5%,UL-94级别达到V-0级;该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3004 MPa,弯曲模量达到248560 MPa;热分解后残留物质的量达到10.58%。但是该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有待提高。
2014, 30(9):170-176.
摘要:金属超分子材料是指含有金属-配体键的聚合物体系,因金属-配体键具有动态可逆性,将其引入高分子体系中能赋予材料刺激响应性。同时由于金属元素的存在,从而赋予其特殊的光、电、磁等性能。本文综述近年含金属-配体键高分子材料用于智能凝胶、可修复材料、胶束体系的研究进展
2014, 30(9):177-182.
摘要:通过助剂调控,开发性能优越的安全玻璃专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膜片,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文中介绍了安全玻璃专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膜片加工方面的3类助剂——增塑剂、黏度控制剂和稳定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增塑剂中的脂肪族二元酸酯、邻苯二甲酸酯、多元醇酯和磷酸酯类增塑剂,黏度控制剂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化合物、树脂酸盐和四级铵盐黏度控制剂及稳定剂中的热稳定剂和光稳定剂的选用规则、用量及对聚乙烯醇缩丁醛性能的影响。最后,对助剂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2014, 30(9):183-190.
摘要:从试验和理论两方面对复合材料湿热性能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湿热环境对复合材料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组分材料的性能随着温度和湿度变化而改变;二是湿热环境会造成材料内部应力状态的变化。根据试验得到不同湿热环境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发现湿热对树脂基体的影响尤为严重,工程应用设计中应根据使用环境合理选择树脂种类。在理论研究方面,大多都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建立湿热分析模型,模型中的假设条件和简化较多,因而具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并建立多尺度的湿/热/力多物理场数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