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双交联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徐梦洁 张秀梅 胡银春 魏 延 杜晶晶 连小洁 陈维毅 黄 棣
    2020, 36(4):55-6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063
    [摘要](4644) [HTML](0) [PDF 5.30 M](15)
    摘要:
    以聚乙烯醇(PVA)与海藻酸钠(SA)为原料,利用CaCl2/硼酸溶液进行化学交联,再通过循环冷冻解冻物理交联,制备出PVA/SA水凝胶。分析讨论了水凝胶的交联机理、结构、力学性能、含水率、孔隙率及细胞相容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经CaCl2/硼酸溶液交联后,Ca2+与SA中的-COO-形成络合,硼酸溶液中B(OH)4-与PVA交联形成交联结构,循环冷冻解冻促使了复合水凝胶中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扫描电镜测试表明,PVA/SA水凝胶内部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孔径约5~30 μm。水凝胶的性能可通过交联剂浓度等进行调控,其中m(PVA)/m(SA)为8∶2,交联剂质量分数为5%时,水凝胶压缩模量和压缩强度分别达到(121.84±3.03) kPa和(636.18±68.71) kPa;含水率和孔隙率分别为83.73%和79.98%。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双交联PVA/SA水凝胶细胞相容性良好。
    2  巯基-乙烯基点击反应在紫外光固化过程中的应用
    吴建兵 凌丽霞 马国章 王宝俊
    2013, 29(10):169-174.
    [摘要](420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巯基-乙烯基反应是点击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在紫外光固化过程中通过添加巯基化合物可以克服自由基聚合过程中的氧阻聚、光引发剂小分子碎片等,因而近年来在紫外光固化过程中引入巯基-乙烯基点击反应成为紫外固化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巯基-乙烯基点击反应在紫外光固化过程中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巯基-乙烯基反应在紫外光固化过程中的优缺点、反应机理、分子选择及分子设计原理,最后对巯基-乙烯基反应在紫外光固化过程中的进一步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3  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反应机理
    刘佑胜, 黄文艳, 薛小强, 杨宏军, 蒋必彪
    2018, 34(1):36-4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18.01.007
    [摘要](402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与N,N-二甲基苯胺(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所得甲基丙烯酸甲酯齐聚物(OMMA)作为大分子还原剂,与BPO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通过气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三检测体积排除色谱对单体转化率、OMMA及PMMA的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BPO/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相对于BPO生成的苯甲酰自由基,有更多的来自于DMA的氨基甲基自由基引发聚合进入大分子链,表明苯甲酰自由基除引发单体聚合外,还发生了另外的反应。氨基甲基自由基引发MMA聚合生成的含有DMA单元的OMMA(Mn=2400)仍具有还原性,可以与BPO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更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MMA(Mn=3700 )。
    4  含氟两亲性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及其N-乙烯基单体辅助熔融接枝
    杨华伟 栾世方 袁帅帅 石恒冲 王建卫 殷敬华
    2014, 30(2):32-36.
    [摘要](387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5  紫外光引发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聚合反应
    王 艳 解一军
    2014, 30(5):29-33.
    [摘要](363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紫外光(UV)引发聚合的方法,用UVLED光源激发光引发剂光解产生自由基再引发多种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考察了多种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聚合速率以及光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并使用红外光谱对光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单体聚合速率排序为丙烯酸酯类>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对于易发生光聚合反应的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等丙烯酸酯类单体,光引发剂质量分数在0.5%~1%适宜,而对于难发生光聚合反应的甲基丙烯酸丁酯(M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在1%~2%适宜。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
    6  不同端基官能团PEG与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的接枝反应
    董英伟 徐建峰 朱梦冰 俞强
    2012, 28(9):32-35.
    [摘要](354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羟基与对甲苯磺酰氯和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的分步反应或者与二异氰酸酯的反应,将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的端羟基分别转化为端氨基和端异氰酸酯基。将带有端羟基、端胺基和端异氰酸酯基的MPEG分别与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MPP)反应,制备聚丙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并比较不同体系的动力学。MPEG端基官能团与MPP链上马来酸酐的反应活性顺序为:-NCO>-NH2>-OH。在端异氰酸酯基MPEG与MPP反应体系中,随n(NCO)/n(MAH)增大,PEG接枝率增大;随MPEG分子量增大,接枝到PP链上的PEG支链数目减少。
    7  红外光谱法实时跟踪支化聚乙烯亚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官能团反应
    茅群龙, 张艳 , 张弢
    2013, 29(11):28-30.
    [摘要](347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支化聚乙烯亚胺(PEI)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反应体系中,PEI的伯胺基可与GMA上的环氧基和双键发生竞争反应,两者的反应速率显著不同。以红外光谱中的GMA羰基吸收峰为基准,分别对GMA中的环氧基和双键的相对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进行半定量研究,确定PEI中伯胺基与GMA中环氧基的反应活性远大于与双键的反应,在5 ℃~40 ℃温度区间内,温度升高会加速两组官能团之间的反应但更有利于环氧基与胺基的反应。这些结果证明,可以利用红外光谱这一简便的方法来半定量地跟踪反应过程并获得最优化的反应条件。
    8  PEDOT:PSS薄膜性能优化的研究进展
    李 蛟
    2013, 29(11):173-176.
    [摘要](344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作为一种电极材料或电极修饰材料,PEDOT:PSS薄膜常用于有机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研究。然而,较低的电导率(≤0.8S/cm)与酸性(pH=1.5~2.5)已成为限制PEODT:PSS薄膜在上述领域进一步应用的瓶颈,因此,PEDOT:PSS薄膜性能优化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文中综述了近年来PEDOT:PSS薄膜性能优化研究的新进展,着重论述了有机物掺杂、无机物掺杂、热处理、紫外/臭氧处理、氧等离子体处理以及外加电场等多种方式对PEDOT:PSS薄膜电/光性能的优化效果及相关机理研究。同时,文章对PEDOT:PSS薄膜性能优化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焦点问题亦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并探讨了未来研究重点。
    9  二氧化碳响应性聚合物及其应用进展
    闫 强 赵 越
    2014, 30(2):170-178.
    [摘要](340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二氧化碳(CO2)刺激响应性聚合物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类智能型聚合物。它是指在向聚合物体系内部引入或排出CO2 气体后,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能够发生可逆变化的新型大分子。由于在调控的过程中只向体系内部引入了CO2气体刺激源,使得在多次可逆的循环过程中避免了传统刺激方式(酸碱、氧化还原剂、离子、酶等)的杂质积累,因此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和价值。利用聚合物响应CO2 的特性,可以在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开发和应用。文中对近年来各种新型CO2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的合成、组装及应用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对这类智能大分子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展望。
    10  聚二羟基甲基硅氧烷改性聚醚酯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彭军 张英伟 王文志 杨军
    2012, 28(1):30-32,36.
    [摘要](339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11  橡胶压缩永久变形率测定常用标准分析与解读
    谢可勇, 李晖, 庞明磊, 王登霞, 孙岩, 王荣华
    2015, 31(5):93-98.
    [摘要](338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比分析了橡胶压缩永久变形率测定常用的4种标准试验方法(ISO 815-1:2008,ASTM D395-03,JIS K6262:2013和GB/T 7759-1996),对试样尺寸、试验步骤和试验数据处理等对压缩永久变形率测试结果影响较大的测试因素及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规律作了重点解读。指出GB/T 7759-1996在某些条款规定方面的不当之处,并分析了原因,旨在加深相关研发和测试人员对测试结果及标准试验方法的理解,并为标准的选用和实施提供参考。
    12  含香豆素基的聚乙烯醇光交联与解交联
    赵小海 党鋆 邓建国 张军华
    2013, 29(8):68-71.
    [摘要](338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7-羟基香豆素为原料,经过酸化等反应合成具有羧酸基的香豆素衍生物,在4-二甲氨基吡啶(DMAP)/N,N-二环乙基碳二亚胺(DCC)催化作用下,与聚乙烯醇(PVA)酯化反应合成了聚乙烯醇-香豆素聚合物。通过紫外分光光谱和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分别研究了聚合物溶液与薄膜在交联过程与解交联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PVA-香豆素聚合物具有光可逆的性质,溶液状态下光交联速率常数比解交联速率常数大1个数量级;在薄膜状态下,交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溶液状态下所不同的是,膜状态下的解交联速度更为缓慢,升高温度有利于解交联程度的增加。
    13  三种方法制备HDPE/LDHs复合材料的性能比较
    曹阳 秦军 谢普 程丽萍 田瑶珠
    2012, 28(10):63-66,71.
    [摘要](323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14  改性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共混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范文如 毛 庆 费国霞 夏和生
    2014, 30(2):115-120.
    [摘要](316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改性聚乙烯醇(VE-PVA)与不同类型聚乙二醇(PEG)的共混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相对分子质量、含量、不同端基类别的聚乙二醇对VE-PVA/PEG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动态力学分析、拉伸测试、动态流变测试等考察VE-PVA/PEG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结果表明,PEG 和VEPVA是相分离体系,各自形成独立的晶相。PEG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VE-PVA结晶,降低其结晶温度和结晶度。PEG对VE-PVA有明显的增塑和润滑作用,能降低熔体黏度,改善体系加工性能。而且PEG 中端羟基含量越大,增塑作用越强。当PEG质量分数小于10%时,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
    15  成核剂TMC-300对聚乳酸耐热性能的影响
    薛 白 郭 丹 包建军
    2014, 30(3):59-63.
    [摘要](308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成核剂癸二酸二苯甲酰肼(TMC-300)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3%、0.5%的PLLA2003D/TMC-300复合材料。采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变形温度、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力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PLLA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MC-300的异相成核作用显著,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随着TMC-300含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大。当加入质量分数0.5%的TMC-300时,PLLA2003D 的结晶度由6.00%提高到41.27%。含0.5% TMC-300的PLLA2003D/TMC-300复合材料在110℃~120℃热处理5min,HDT值可达到115.8℃,TMC-300成核剂的加入提高了聚乳酸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另外TMC-300成核剂可明显提高PLLA 的力学性能,PLLA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都随着成核剂的加入明显提高。当加入0.5%的TMC-300时,PLLA 的冲击强度提高49.78%。
    16  苯基MTQ 硅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张宝华 伍 川 董 红 程大海 杨科芳
    2013, 29(3):137-142.
    [摘要](304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共水解缩聚方法制备得到由单官能度Si-O链节(M 链节)、三官能度Si-O链节(T链节)和四官能度Si-O链节(Q链节)构成且有不同M∶T∶Q链节比值、不同分子量及不同苯基含量的改性有机硅树脂。随苯基含量增加,树脂折射率增大,当苯基含量为0.39时,树脂折射率达到1.5117。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树脂进行了表征,计算得到M∶T∶Q比值;采用热重分析(TGA)、X 射线衍射(XRD)及热重红外联用仪(TGA-IR)对惰性气氛中硅树脂的热稳定性、热降解过程及热降解产物结构进行了研究,MTQ硅树脂降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随苯基含量增加,热稳定性提高;经高温处理后,MTQ硅树脂完全转变为无定型的SiO2。
    17  Vitrimer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
    郝树杰 周 威 潘 政 贾普友 张 猛 周永红
    2020, 36(11):166-17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273
    [摘要](3020) [HTML](0) [PDF 2.89 M](15)
    摘要:
    Vitrimer材料是一种含动态交联网络的高分子聚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快速的动态交换反应使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改变和重排,从而使材料具有黏弹性和“流动性”;并在保持材料化学结构和性能完整的情况下具有可塑性和可再加工性能。文中重点从酯交换反应、转酰胺反应、二硫化物重排反应和烷基转移反应等可逆交换反应类型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Vitrimer材料最新研究进展,对材料的动态可逆机理及性能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8  KH-560改性液体聚硫橡胶的制备与表征
    杨 芳 马文石 王奉平
    2013, 29(12):156-159.
    [摘要](299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液体聚硫橡胶进行封端改性,制备出一种新型端烷氧基硅烷改性聚硫橡胶。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反应中巯基的转换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改性聚硫橡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改性聚硫橡胶的分子质量。研究结果表明,KH-560的环氧基与液体聚硫橡胶的巯基发生了反应,通过调节反应物的比例可以控制巯基的转换率,改性聚硫橡胶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为3641,多分散系数(PDI)为1.578,改性聚硫橡胶可以作为单组分弹性聚硫密封胶的基胶。
    19  HIPS/PPO/PS/PB-g-PS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与形态结构
    陈英楠 宋立新 刘明明 任 亮 张明耀 张会轩
    2014, 30(3):68-71.
    [摘要](296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乳液接枝聚合技术在粒径300nm 的聚丁二烯(PB)乳胶粒子上接枝苯乙烯(St),制备了核壳比(PB与PS的质量比)为70/30的PB-g-PS接枝共聚物。将其与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聚苯醚(PPO)和聚苯乙烯(PS)树脂进行熔融共混制得了一系列HIPS/PPO/PS/PB-g-PS共混物,研究了PPO/PS的组成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在HIPS/PPO/PS共混体系中引入PB-g-PS后,HIPS中的大粒径橡胶粒子(2μm~4μm)和PB-g-PS小粒径橡胶粒子(300nm)具有良好的协同增韧作用;随着基体中PPO 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呈上升趋势;当PPO/PS质量比在25/75~50/50范围内3时,共混物冲击强度出现突变式增大,由300J/m 提高至600J/m。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体中PPO 含量增加,PB-g-PS弹性体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程度获得明显改善;当PPO 质量分数低于10%时,主要为银纹屈服形变;当PPO 质量分数高于20%时,主要为剪切屈服形变。
    20  固相力化学研磨法制备Salphen共价有机网络及其催化二氧化碳固定性能测试
    李想, 吴琦, 刘习奎
    2014, 30(9):106-110.
    [摘要](295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一种完全绿色的固相力化学研磨方法制备了Salphen型希夫碱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1610 cm-1处有明显的亚胺键吸收峰;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2θ约5.5°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表明得到了具有结晶性的邻苯二胺型Salphen共价有机网络,这是首次获得Salphen型结晶性共价有机网络材料。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alphen共价有机网络具有可剥离的片层结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水解稳定性和耐酸碱稳定性。进一步通过固相力化学研磨方法将Salphen共价有机网络与金属络合后,获得分别络合了Zn、Ni、Co、Mn的M-Salphen共价有机网络,将其应用到催化二氧化碳固定的反应中,M-Salphen均具有一定的催化效率,其中Zn(Salphen)的催化效率最高,为其在绿色化学及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编辑出版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电话 :028-8540 1653  E-mail:gfzclbjb@163.net; gfzclbjb@vip.sina.com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