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端羧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阻垢性能

      2015, 31(1):1-6.

      摘要 (7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羟甲基丙烷为中心核,以2,2-二羟甲基丙酸为AB2单体,通过酯化反应得到二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BPE-2-OH,再以丁二酸酐对其端羟基进行改性,得到端羧基的超支化聚合物,并探讨了其作为阻垢剂阻硫酸钙垢时,聚合物用量、钙离子浓度、溶液pH、恒温温度对其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端羧基的超支化聚合物HBPE-2-COOH对CaSO4具有良好的阻垢性能,在阻垢剂的用量为20 mg/L时,阻垢率达到98.31%;扫描电镜分析表明,HBPE-2-COOH抑制和破坏了硫酸钙垢晶体的生长和规整性。

    • 两亲嵌段疏水缔合聚合物基纳米SiO2的合成及溶液特性

      2015, 31(1):7-12.

      摘要 (7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AMPS)、马来酸酐(MA)和纳米二氧化硅为亲水单体,苯乙烯(St)为疏水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微乳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具有疏水缔合结构的聚合物基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粒径分布测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表征了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探讨了聚合物基纳米二氧化硅在水溶液中疏水缔合特性,增粘性,抗温、耐温性及耐盐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聚合物分子中含有1%的苯乙烯单体时,聚合物有较好的疏水缔合作用,纳米二氧化硅的引入可使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产生特殊的微交联结构,且增粘性及热稳定性得到改善明显,复合材料热分解温度约为290 ℃,在室温至500 ℃范围内该材料的热失重总量仅为60%。

    • 多官能度聚氨酯丙烯酸酯水性UV树脂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2015, 31(1):13-18.

      摘要 (11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乙二醇600(PEG600)、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主要原料合成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然后分别通过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GMDA)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引入碳碳双键,制备了2,4,6官能度的3种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水性UV树脂(UV-WPUA)。利用二正丁胺法测定合成过程中异氰酸根(-NCO)含量的变化,通过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树脂的紫外光固化结果表明4官能度的树脂具有最高的转化率(80%);随着官能度的提高,吸水率降低而光泽度逐步提高,其中4官能度的树脂力学性能更为优良。

    • 一种具有“核-须”结构的热响应性微凝胶

      2015, 31(1):19-25.

      摘要 (6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RGET ATRP),制备出一种以交联环糊精为核,核表面接枝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长链为须的聚合物微凝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和综合热分析仪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显示微凝胶的粒径为1.416 μm。当环境温度变化时,在34 ℃附近,粒径从1.416 μm急剧降低到1.388 μm,显示出良好的热响应性能。微凝胶的吸附试验表明,微凝胶“核”中大量环糊精单元的存在使其对底物分子表现良好的负载能力,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达到128.3mg/g。而且由于微凝胶表面热敏“长须”的存在,微凝胶在25 ℃和37 ℃表现出不同的负载能力,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可控吸附性能。同样,微凝胶的“核-须”结构在不同温度下也表现出可控的释放性能。

    • 双原位细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微球

      2015, 31(1):26-30.

      摘要 (6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苯乙烯(St)、正硅酸乙酯(TEOS)、二乙烯基苯(DVB)为主要原料,采用双原位细乳液工艺和不同引发体系,制备SiO2/PS复合微球,并以此为种子乳液,继续滴加第2种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合成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PMMA)复合微球;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复合微球进行结构和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微球制备成功,其中包覆的无机粒子SiO2增加了微球的交联度和热稳定性;引发剂类型对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粒径影响很大,不同的乳化剂也对复合微球的形貌产生较大影响。

    • 萘基/菲基双取代喹喔啉单体衍生二炔基-烷氧基苯共聚

      2015, 31(1):31-36.

      摘要 (8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苯并噻二唑为初始原料,通过硝化、还原、缩合等反应合成了2种新型单体5,10-二溴-2,3,7,8-二萘基双喹喔啉(M1)和5,10-二溴-2,3,7,8-二菲基双喹喔啉(M2)。2种单体分别与1,4-二炔基-2,5-二氧十二烷基苯共聚,得到了2种新型共轭共聚物,聚(2,3,7,8-二萘基双喹喔啉-二炔基-2,5-二氧十二烷基苯)(P1)(产率86.1%)和聚(2,3,7,8-二菲基双喹喔啉-二炔基-2,5-二氧十二烷基苯)(P2)(产率41.6%)。所得单体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进行了表征。单体和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M1的最大吸收波长在339 nm,354 nm处出现。M2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在304 nm, 317 nm处出现双吸收峰外,在长波431 nm,459 nm处出现双吸收峰。P1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48 nm处出现,在305 nm和317 nm 处出现2个吸收峰。P2在短波处吸收峰分别在350 nm,368 nm处出现。单体荧光光谱图中分别在 480 nm和579 nm出现最大发射峰。聚合物分别在487 nm和478 nm处出现最大发射峰。得到的共聚物通过X射线衍射发现结晶性较差。

    • 溶液聚合体系中丙烯腈和N-乙烯基咪唑单体竞聚率的测定

      2015, 31(1):37-40.

      摘要 (7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在N2气氛中,70 ℃时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进行了丙烯腈(AN)和N-乙烯基咪唑(VIM)的共聚合反应。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对不同单体投料比条件下得到的P(AN-co-VIM)的组成进行了测定。分别用F-R法、K-T法计算了2种单体的竞聚率。结果为F-R法r1=0.12,r2=0.61;K-T法r1=0.14,r2=0.67。

    • LED封装用有机硅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015, 31(1):41-45.

      摘要 (13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二苯基硅二醇(DPSD)为原料通过缩聚反应制备出带有苯基和环氧基团的高折光指数有机硅聚合物。研究了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的摩尔比对苯基环氧基有机硅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12 h,反应物KH560和DPSD的摩尔比为1∶1。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与甲基六氢苯酐固化后得到透明的有机硅封装材料,并对固化后的有机硅封装材料进行了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有机硅封装材料具有较高的折光指数(1.547),较高的透光率(95%),优异的粘接性、良好的耐热性(热分解温度>290 ℃)以及力学性能,可以用于发光二极管(LED)封装领域。

    • 磁场调控下制备可熔融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2015, 31(1):46-50.

      摘要 (6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加不同强度间歇磁场(MF,0 T,0.1 T,0.3 T,0.6 T,0.9 T和1.1 T)的干预下,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投料摩尔比为85/15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85/15 AN/MA)。通过核磁共振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和热台显微镜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外加磁场对可熔融85/15 AN/MA的共聚物组成、数均序列长度(NASBL)、立构规整性、热稳定性和熔融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当磁场强度为0.9 T时,85/15 AN/MA的共聚物组成与投料比最为接近,NASBL最短,三单元间规立构体含量最高,热稳定性高,在220 ℃时熔融行为更为明显,共聚物的可熔融加工性明显提高。

    • 酶解木质素/炭黑复合补强体系对丁腈橡胶的补强性能

      2015, 31(1):51-56.

      摘要 (5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球磨法、气流粉碎法、喷雾干燥法分别处理酶解木质素(EHL),其中气流粉碎酶解木质素的比表面积最大,达到6311 m2/g,但仍然远低于炭黑N660的比表面积。将3种预处理方法制备的酶解木质素分别与炭黑对丁腈橡胶(NBR)进行复合补强,发现气流粉碎EHL的比例为50%的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比球磨法的分别高出17.28%,11.11%。该硫化胶的拉伸强度(20.44 MPa)、撕裂强度,比纯炭黑/NBR的分别略降低22.96%,12.03%;而扯断伸长率则提高28.50%,胶料仍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但是随着复合补强体系中酶解木质素比例的逐步提高,N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都呈下降趋势。

    • 功能型核壳微球对环氧树脂燃烧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5, 31(1):57-61.

      摘要 (5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磷酸铵(APP)-聚苯乙烯(PSt)核壳微球(CSP),并研究了CSP对环氧树脂(EP)阻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证实CSP为粒径0.7~1.1 μm规整微球,具有明显核壳界面。将CSP引入EP中制备阻燃复合材料。当CSP引入量为15%时,材料具有最佳阻燃效果,热释放速率峰值由1163.1 kW/m2降低到337.2 kW/m2。热重测试结果表明,引入CSP后EP的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促进高温成炭量增加。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CSP的引入可提高EP拉伸强度。

    • 静电纺丝制备P(3HB-co-4HB)/ 醋酸纤维素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性能及细胞相容性

      2015, 31(1):62-66.

      摘要 (12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组成含量的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共聚物(P(3HB-co-4HB))/醋酸纤维素(CA)复合纳米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镜、水相接触角和力学性能测试对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形貌、亲水性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静电纺P(3HB-co-4HB)/CA复合纳米纤维均匀,平均直径在350~700 nm之间,且呈相互贯通的三维多孔网状结构。随着CA含量的增加,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亲水性变好,但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体外降解实验发现,不同降解环境下P(3HB-co-4HB)/CA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降解速率不同,酶能加速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降解速率。鼠成纤细胞在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表面能很好地粘附和铺展,表明P(3HB-co-4HB)/CA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低聚马来酸-柠檬酸交联处理对Lyocell纤维抗原纤化性能的影响

      2015, 31(1):67-71.

      摘要 (110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低聚马来酸(PMA)和柠檬酸(CA)作为混合交联剂处理Lyocell纤维,以克服其易于原纤化的缺点,使其具备较强的抗原纤化性能。系统研究了PMA-CA的交联条件对Lyocell纤维抗原纤化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PMA-CA与Lyocell纤维交联后处理的最佳实验条件;改性后的Lyocell纤维抗原纤化性能提高16.8倍,断裂强度只下降10.3%。红外光谱表明Lyocell纤维与PMA-CA发生了酯化反应,形成了网状交联结构,从而使Lyocell纤维的抗原纤化能力明显提高。

    • 干法酯化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混合比例对性能的影响

      2015, 31(1):72-77.

      摘要 (7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干法马来酸酐酯化玉米淀粉和聚乳酸(PLA)进行熔融共混制备可降解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的结晶结构、热分解特征和断面形貌进行了表征,从而研究酯化淀粉/PLA混合比例对相容性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吸水率以及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酯化淀粉/PLA比例减小,复合材料中两相的相互依赖性增大,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和吸水率降低。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酯化淀粉比例增多,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增大,复数黏度降低。

    • 弱碱性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对水杨酸的吸附性能

      2015, 31(1):78-82.

      摘要 (54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聚丙烯接枝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P-ST-DVB)纤维的硝化、还原二步反应制得一种弱碱性离子交换纤维。分别考察了混酸比例与用量、反应时间对硝化反应的影响,二氯化锡用量、反应温度与时间对还原反应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其物理与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初步研究了该功能纤维对水杨酸等的吸附机理与性能。结果表明,原纤维在优化的硝化条件(V(H2SO4)/V(HNO3)=2∶1, V(mixed acid)=10 mL, t=8 h)、还原条件(m(SnCl2·2H2O)=8 g, t=100 ℃, t=6 h)下,制备得到的弱碱性离子交换纤维交换容量可达5.78 mmol/g。这种功能纤维具有良好的微观形貌,在300 ℃以下基本未发生热分解。纤维对水杨酸的吸附量约413.4 mg/g,经5次使用与再生循环后,吸附性能维持稳定,洗脱率均高于97%。

    • β-成核剂对聚丙烯/木粉复合材料结晶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5, 31(1):83-87.

      摘要 (7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挤出成型法制备聚丙烯/木粉复合材料(PP/WF),添加一种镧系稀土金属络合物(WBG)成核剂诱导PP/WF复合材料中等规聚丙烯(iPP)形成β晶型。以差示扫描量热和X射线衍射为表征方法,分析成核剂对PP/WF结晶行为的作用,进而研究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BG成核剂能有效地诱导PP/WF产生β-iPP结晶,当WBG的添加量为m(WBG)/m(PP)=0.3/100时其产生的β晶相对含量达到78.75%,β-iPP的相对含量还与PP/WF的冷却速率密切相关;添加WBG提高了复合材料中iPP的结晶温度;WBG成核剂能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但对弯曲和拉伸性能略有不利影响。

    • 羟基锡酸锌包覆埃洛石对PVC/ABS共混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2015, 31(1):88-92.

      摘要 (8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羟基锡酸锌(ZnSn(OH)6)包覆埃洛石纳米管(C-HNTs)。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ZnSn(OH)6与HNTs的质量比对包覆物体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Sn(OH)6与HNTs的质量比为1∶10时,ZnSn(OH)6能够较均匀地包覆于HNTs的表面。利用氧指数测试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研究了C-HNTs对聚氯乙烯(PVC)/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ABS)共混物的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HNTs能明显改善PVC/ABS共混物的阻燃和抑烟性能,其极限氧指数达到36%,发烟速率仅为PVC/ABS共混物的51%。添加4 phr C-HNTs后的PVC/ABS共混物在850 ℃的炭残余量提高了14.06%,而对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 水辅助法制备左旋聚乳酸/聚乙烯醇复合多孔膜及其力学性能

      2015, 31(1):93-97.

      摘要 (89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左旋聚乳酸(PLLA)/聚乙烯醇(PVA)为成膜材料,利用水辅助法制备了PLLA/PVA复合多孔膜。研究了溶剂及其组成、环境湿度和聚合物浓度对形成多孔膜的形貌影响。筛选出可完全溶解PLLA/PVA体系的二甲亚砜(DMSO)/二氯甲烷(DCM)混合溶剂。V(DMSO)/V(DCM)=1/9为溶剂得到孔径大小为(2.45±0.31) μm的规整蜂窝孔,且随着DMSO含量增多,孔径变小,孔分布变得无序。环境湿度从43%增加到91%, 孔径大小由(1.43±0.63) μm增加到(4.30±0.63) μm,孔径与环境湿度基本上呈现一阶线性关系。与纯PLLA多孔膜相比,PLLA/PVA复合多孔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从33.32 MPa和12.46%增加到40.66 MPa和32.57%。PLLA/PVA复合多孔膜有利于细胞的粘附与生长,因而有望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超声外场对复合材料注射成型流动行为影响的可视化实验

      2015, 31(1):98-102.

      摘要 (5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自主研制开发的基于可视化技术的超声激励注射成型装置,对超声频率为19.5 kHz时,不同超声功率、不同注射速度以及不同玻纤含量条件下,短玻纤增强聚丙烯(GF/PP)复合材料熔体前沿充填型腔的状况进行直接观测记录,并对超声外场对复合熔体充型流动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外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10%GF/PP的熔体充型流动行为,而且最佳超声功率值随着注射速度不同而有所改变,超声外场对于20%GF/PP的熔体充型流动行为改善效果并不明显。为后续研究超声外场对复合材料注塑成型特性的影响可以提供可靠依据。

    • 螺杆类型对玻纤增强阻燃聚己二酰丁二胺二次料力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

      2015, 31(1):103-107.

      摘要 (6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挤出过程中螺杆类型的变化对玻纤增强阻燃聚己二酰丁二胺二次料(RGFFRPA46)的玻纤长度、力学、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说明,采用长径比为4.3∶1的单螺杆挤出后,RGFFRPA46的玻纤平均长度和力学性能下降幅度分别为4.4%和3.6%,热性能下降不明显。随着单螺杆长径比增加为40∶1,RGFFRPA46在挤出过程的停留时间加长,受到剪切作用增加,导致RGFFRPA46挤出后的玻纤平均长度、力学和热学性能下降幅度增加。当RGFFRPA46采用螺杆长径比30∶1、直径为30 mm的双螺杆挤出后,其玻纤平均长度和力学性能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33.2%和23%,并且热学性能降低幅度最大。

    • 柠檬烯U型微乳的构建及水增溶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过程模拟

      2015, 31(1):108-114.

      摘要 (67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柠檬烯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利用拟三元相图研究不同助表面活性剂及其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同比值(Km值)对微乳有效区域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油相与表面活性剂之比小于或等于5∶5时,微乳体系可无限增溶,为U型微乳。采用电导率法、黏度法对U型微乳的水增溶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当含水量小于40%时,微乳体系为油包水(W/O)型;当含水量为40%~60%时,微乳体系为双连续型;当含水量大于60%时,微乳体系为水包油(O/W)型。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对水相增溶过程中微乳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微乳液滴的形态特征变化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水相增溶过程中,微乳体系能够在含水量为40%和60%时发生相的转变,与实验结果较好吻合。

    • 一种基于聚乙二醇单甲醚和纳米金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在可视化检测丙烯酰胺中的应用

      2015, 31(1):115-119.

      摘要 (7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一种用聚乙二醇单甲醚稳定的纳米金(PEO-纳米金)可视化检测丙烯酰胺(AM)的新方法,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镜、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对PEO-纳米金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PEO-纳米金金核为19 nm的规则球体且分散均匀,颗粒整体(纳米金金核和表面稳定剂)粒径集中分布在40 nm。浓度为0.004 mg/mL的丙烯酰胺可使该PEO-纳米金发生团聚,胶体由红色变成紫色,浓度在0.004~0.032 mg/mL之间时,团聚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颗粒整体粒径依次增大到170 nm,250 nm,600 nm。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在相同条件下不能使PEO-纳米金发生团聚。因此,可用该方法简单、快速地实现丙烯酰胺选择性检测。

    • 超薄微注塑等规聚丙烯制品形态结构及注射速度的影响分析

      2015, 31(1):120-125.

      摘要 (6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100 μm和200 μm厚的2种超薄微制品,采用单因素实验,对等规聚丙烯微注塑制品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并分析注射速度对超薄微注塑制品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薄微注塑制品中呈现出2种典型的形态结构,200 μm微制品厚度方向呈现出纯剪切层的无芯结构,剪切层内为明显的Shish-Kebab结构;100 μm厚微制品内部形态为含大比例柱晶结构的皮芯结构;广角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无芯结构内形态沿流动方向呈现高度取向,且β晶含量微弱。含柱晶层皮芯结构的取向也较明显,且结构中有明显β晶存在。注射速度对超薄微注塑制品的形态结构、结晶度和取向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存在临界注射速度,当注射速度小于该临界速度时,制品内部结晶度、取向度随着注射速度的提高而提高。

    • 一种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微观黏度模型

      2015, 31(1):126-132.

      摘要 (70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虑分子链段长度(MCL),修正Cross-Law宏观黏度模型,建立反映微尺度流动特性的MCL微观黏度模型。通过PP材料80 μm,70 μm和200 μm薄板注塑填充率实验和ABS材料边长200 μm,300 μm方柱注塑压力差实验,验证了新建微观黏度模型MCL的有效性和精度。同时发现随着特征尺寸的减小,薄板注塑的MCL微观黏度模型的模拟填充率要比宏观黏度模型更加趋近于实验数据,特征尺寸为70 μm时平均误差降低为12.12%;在压力差实验中,随着剪切速率的提高,MCL微观黏度模型的模拟压力差更趋近于实测数据。

    • 聚磷腈衍生物阻燃剂改性低密度聚乙烯电缆料

      2015, 31(1):133-137.

      摘要 (6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出聚磷腈-砜微球(PZS),同时采用亲核取代反应法制备出六苯氧基聚环三磷腈(HPCP),分别填充到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制得电缆料HPCP/LDPE与PZS/LDPE。对于前者,随着HPCP填充量从0%增加到7%,其LOI从17增大到22,烟密度略微增大,填充5%时增加最少达到170;而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略微降低了10%。对于后者,随着PZS填充量增加到5%,LOI值增加到21,烟密度逐渐下降,填充5%时降至最低140;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PZS填充量增大均为先增大后降低,当填充5%时强度仅降低10%,而断裂伸长率仍大于未填充PZS的纯料。随着HPCP或PZS填充量增大,电阻率略微下降,填充7%的HPCP电缆料的电阻率最低达2.1×1014 Ω·cm,仍满足电缆料的绝缘性能要求。

    • 高阻隔胺基化氧化石墨烯/等规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

      2015, 31(1):138-141.

      摘要 (5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溶液法制备了均匀分散的十二烷基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DA-GO)/等规聚丙烯(iPP)纳米复合材料。热重分析及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DA分子链通过与环氧基团进行亲核取代而成功接枝在GO表面。复合材料断口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照片显示DA-GO能以剥离的方式均匀分散于iPP基体中。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DA-GO对iPP有明显的结晶诱导作用。均匀分散于iPP基体中的DA-GO片层能有效提高复合膜的气体阻隔性能,当DA-GO质量分数为0.5%时,纳米复合薄膜的透氧系数从纯iPP的7.42×10-14 cm3cm/(cm2·s·Pa)降低到2.68×10-14 cm3cm/(cm2·s·Pa),阻氧性能提高了177%。

    • 衣康酸氨化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聚合和原丝性能的影响分析

      2015, 31(1):142-147.

      摘要 (11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制备力学性能优异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采用氨化度不同的衣康酸(IA)单体与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和乙烯磺酸(AS)制备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通过聚合转化率的测定表征聚合反应速度,显微镜观察原丝断面形貌,广角X射线衍射表征原丝结晶取向度,动态热机械法表征原丝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收缩率,电子万能试验机表征原丝及碳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IA经氨化后制备得到β-衣康酸铵,以β-衣康酸铵作为共聚单体制备的PAN纺丝液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达到6410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为2.96,比粘为1.86;纺丝后原丝断面明亮整齐,氨化度为25%的原丝在12倍牵伸下,单丝拉伸强度为6.8 cN/dtex,弹性模量为113.0 cN/dtex;该原丝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未氨化原丝提高了3.19 ℃;该原丝经炭化后的碳纤维(1K)的拉伸强度达到4572 MPa,弹性模量249 GPa,钩结强力62.4 N,纤维的力学性能和韧性得到提高。

    • 乙烯基POSS的合成及POSS/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015, 31(1):148-152.

      摘要 (10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缩合水解制备八聚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OvPOSS),然后将其与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80)采用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制备带有部分乙烯基和烷氧基的POSS,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飞行质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分析。通过自由基聚合将POSS引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制备新型纳米复合材料EV-POSS/PMMA,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探讨了OvPOSS、EV-POSS在PMMA中的形态特征、分散性、透光率及材料的热稳定性能。结果显示,OvPOSS在PMMA中结晶程度大,分散性差,导致其对PMMA的热稳定的影响不明显;EV-POSS则呈现良好的分散性,包覆于PMMA中,对PMMA的热稳定性提高显著,同时对于PMMA的透光率影响较小。

    • 磷-氮阻燃剂与酚醛成炭剂复配阻燃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

      2015, 31(1):153-157.

      摘要 (6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线型酚醛树脂与磷-氮阻燃剂制备出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无卤阻燃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研究表明使用磷-氮阻燃剂无法制备出抗熔滴的TPEE。酚醛树脂引入可以有效抑制熔滴,同时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线型酚醛树脂的引入,可以提升材料的高温残留量,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表明酚醛树脂的引入有助于形成致密炭层,提升体系的阻燃性能。

    • 聚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醛和聚乙烯醇半互穿网络的构建及表征

      2015, 31(1):158-163.

      摘要 (15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三聚氰胺甲醛(MF)树脂制品的柔韧性,以聚乙二醇接枝三聚氰胺(M-PEG)替代部分三聚氰胺,并与甲醛、聚乙烯醇(PVA)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聚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醛(PEG-MF)与PVA的半互穿聚合物网络体系(Semi-IPN)。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手段对Semi-IPN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PEG、PVA等柔性链段对Semi-IPN黏度、游离甲醛含量、柔韧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作为线型结构贯穿于聚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交联网络体系结构中,形成了半互穿网络结构;所形成的Semi-IPN的热分解温度比MF树脂降低了60 ℃左右;Semi-IPN的韧性比纯MF树脂提高了800%,最高可达到19700 kJ/m2

    • 乙酰化木质素磺酸盐的制备及表征

      2015, 31(1):164-169.

      摘要 (6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乙酸酐-氯化胆碱中实现木质素磺酸盐(LS)室温和高温条件下的乙酰化改性。研究了反应时间、氯化胆碱含量、乙酸酐/LS质量比对乙酰化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20 ℃、反应时间为3 min、氯化胆碱含量为5%、乙酸酐/LS质量比为5/1时取代度最高。利用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波谱和热重分析对乙酰化LS进行了表征。测试表明,LS的醇羟基和酚羟基都发生了乙酰化反应,且乙酰化改性LS的热稳定性略有降低。

    • 沉淀法制备中药黄芩素分子印迹微球

      2015, 31(1):170-174.

      摘要 (57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芩素(BAI)作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不同溶剂体积制备了系列分子印迹聚合物。紫外光谱研究了模板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情况,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动力学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对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以及特异性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通过氢键自组装形成1∶4配合物;不同溶剂体积对聚合物微球的结构影响显著:随着溶剂体积增加,印迹聚合物微球粒径增加,而吸附量减小;其动力学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表明其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聚合物微球对不同结构底物槲皮素(Qu)和氯霉素(CAP)的吸附表现出低的吸附量,分离因子分别为17.69和26.03。

    • 非球形的剑麻纤维素纳米晶须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稳定因素探讨

      2015, 31(1):175-179.

      摘要 (7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利用硫酸酸解剑麻微晶来制备剑麻纤维素纳米晶须(SCNW),继而通过非球形的SCNW来稳定环氧氯丙烷(EPC)/水型Pickering乳液。研究了SCNW的用量、水油体积比及超声时间等因素对SCNW稳定的EPC/水型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CNW的量和水油体积比大于1时,SCNW才能稳定EPC/水型Pickering乳液。并且随着SCNW用量的增多、水油体积比的增大,EPC/水型乳液体系中乳滴的粒径越小,而超声乳化时间对乳滴粒径大小则没有多大影响。

    • 高强度/多功能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智能水凝胶的制备

      2015, 31(1):180-184.

      摘要 (96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和丙烯酸(A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和亚硫酸氢钠(NaHSO3)为引发剂,在氧化石墨烯(GO)水分散液中合成了高强度GO纳米复合智能水凝胶。研究了GO和交联剂MBA含量对高强度GO纳米复合智能水凝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GO纳米复合智能水凝胶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随GO或MBA含量的增加其强度增加;当pH<6或pH>8时,GO纳米复合智能水凝胶具有pH敏感性;GO纳米复合智能水凝胶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为30 ℃;当NaCl浓度小于0.4 mol/L时GO纳米复合智能水凝胶具有明显的离子强度敏感性。

    • 仿贻贝黏附性多巴胺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2015, 31(1):185-190.

      摘要 (10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贻贝类生物通过足丝分泌的黏附蛋白,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防水性以及极强黏附性等特点,可以使其黏附在几乎所有基底材料上。大量研究表明,3,4-二羟基-L-苯基丙氨酸(多巴,DOPA)是海洋贻贝类生物分泌的相关黏附蛋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贻贝黏附蛋白所具有的这种超强黏附能力,主要与多巴中特有的分子结构以及其与基底材料的相互作用方式等相关。多巴胺作为多巴衍生物的重要成员,具有与多巴相似的结构和性质,同样可以实现对基材表面的黏附,因而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多巴胺的结构、性质、聚合机理以及它们在材料学、仿生学、生物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编辑出版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电话 :028-8540 1653  E-mail:gfzclbjb@163.net; gfzclbjb@vip.sina.com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