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36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紫外光固化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及性能

      2020, 36(7):1-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56

      摘要 (687) HTML (0) PDF 7.17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反应生成线型的分子结构,再加入甘油得到具有超支化结构的聚氨酯预聚体,接枝上丙烯酸酯制得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通过红外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和热重分析等对PUA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讨论了甘油和丙烯酸酯的加入比例、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PUA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成了预期结构的超支化PUA;10 min左右即可快速UV固化成1 mm厚膜;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2种PUA的拉伸强度均达到50 MPa以上;拉伸剪切强度接近0.8 MPa;固化膜沸水中的吸水率低于5%,丙酮中的溶胀率低于300%,在酸或碱溶液中浸泡7 d,无起泡、起皱和发白等现象。

    • 可见光活性苝-铜配位聚合物网络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2020, 36(7):9-1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63

      摘要 (502) HTML (0) PDF 5.19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具有可见光活性的苝-铜配位聚合物网络(Cu-PTC)为催化剂,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研究了催化剂/单体比例对MMA聚合行为的影响,优化了聚合条件。动力学研究显示,聚合过程符合“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并且核磁共振氢谱(1H-NMR)结果表明,Cu-PTC的微孔结构可诱导MMA的光聚合,使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提升。进一步采用紫外光谱(UV)、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及电化学研究了Cu-PTC作为光诱导催化剂催化MMA聚合的机理,结果显示,Cu-PTC受光激发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通过光生电子活化α-溴苯乙酸乙酯(EBP)引发剂以实现“活性”聚合。

    • 聚氨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020, 36(7):15-2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48

      摘要 (950) HTML (0) PDF 6.81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聚醚二元醇(PTMG)与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反应,生成以异氰酸酯基(-NCO)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然后与环氧树脂(E-44)反应,合成了韧性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及其分布合理、力学性能优异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探讨了原料摩尔比、稀释剂用量和合成工艺等因素对树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料摩尔比n(HMDI)∶n(PTMG)∶n(E-44)=2.3∶1∶2,稀释剂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用量为20%,合成条件为65 ℃×2 h+75 ℃×50 min时,可以得到黏度为3.06×105 mPa·s (25 ℃)、Mn为1400、Mw为290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指数为2.07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与设计的一致,达到了预期效果,其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储能模量(E′)、损耗模量(E″)、玻璃化转变温度(Tg)等综合性能优异。

    • 核-壳-冠结构两亲性环状刷形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

      2020, 36(7):23-3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54

      摘要 (447) HTML (0) PDF 6.91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开环聚合和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核-壳-冠结构两亲性环状刷形共聚物——聚(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graft-(聚己内酯-block-聚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HEMA-g-PCL18-POEGMA)50)。通过核磁和凝胶渗透色谱对聚合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动态光散射得出共聚物自组装胶束的粒径为33~43 nm,说明聚合物为纳米结构;通过荧光光谱测试了共聚物自组装胶束的临界聚集浓度,得出POEGMA的聚合度为30时,其在水中稳定性最好;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得出共聚物自组装胶束为分散性较好的球形结构纳米粒子;通过共聚物对体外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的负载与释药实验,得出其载药率为4.60%,在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TT)条件下培养72 h后的DOX累积释放量与无DTT相当,说明共聚物结构不受DTT影响而保持稳定。

    • pH/还原双敏感型PCL-PDEA-ss-PMPC胶束——链段组成与载药性能的关系

      2020, 36(7):31-3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65

      摘要 (445) HTML (0) PDF 6.71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pH/还原双敏感的聚合物胶束已经成为抗癌药物的重要载体。文中设计并合成了聚己内酯-聚[2-(二乙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ss-聚(2-甲基丙烯酰氧基磷酰胆碱)(PCL-PDEA-ss-PMPC),采用核磁、红外和元素分析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了聚合物热力学性能;采用透射电镜对共聚物制备胶束的结构进行观察;对胶束的pH与还原响应性、载药量、体外释放、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和溶血性等性质进行了测定,阐明了PDEA的单元数与胶束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胶束的体外释放、细胞毒性、细胞摄取与PDEA的单元数密切相关;在3种组成中,PCL20-PDEA5-ss-PMPC12胶束没有细胞毒性、不发生溶血,能够满足药物载体的性质要求。若将敏感基团引入药物载体中,需要考虑敏感基团的单元数对药物载体性能的影响。因此,将pH/还原双敏感的高分子胶束用作为药物载体,需仔细考察高分子组成与载体性能之间的关系。

    • 碳纳米管/炭黑复配对天然橡胶湿法混炼共沉胶性能的影响

      2020, 36(7):39-4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68

      摘要 (463) HTML (0) PDF 6.22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制备碳纳米管(CNTs)/炭黑(CB)/天然橡胶(NR)湿法混炼共沉胶,分析碳纳米管与炭黑复配后的共沉胶物理力学性能、硫化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并与传统干法混炼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湿法混炼共沉胶中,随着填料中碳纳米管份数的增大,胶料的焦烧时间及正硫化时间逐渐缩短,其中焦烧时间缩短了11%,正硫化时间缩短了18%。相比于单一填料的补强体系,复配填料体系更有助于2种填料各自的分散。扫描电镜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共同显示,复配填料体系在湿法混炼天然胶中分散得更好,且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更高。

    • 疏水二氧化硅粉体对高温硫化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2020, 36(7):46-5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24

      摘要 (413) HTML (0) PDF 7.61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橡胶的混炼硫化工艺,将3种疏水性纳米粉体材料二氧化硅气凝胶、疏水气相白炭黑和疏水沉淀白炭黑加入到高温硫化硅橡胶(HTV)中,对比分析了3种纳米粉体对硅橡胶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硅气凝胶对硅橡胶的力学增强作用最为显著,气凝胶硅橡胶复合材料具有极大的拉伸强度(9.52 N/mm2)、极大的断裂伸长率(750%)、较高的撕裂强度(33.98 kN/m)、高疏水接触角(124°)、极高的硬度(70 HA)、低磨损率(0.04 g/cm2)和极低的导热系数(0.11 W/( m·K))。

    • 高填充量耐油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电缆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020, 36(7):54-59.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69

      摘要 (509) HTML (0) PDF 5.30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聚硅氧烷低聚物(FPSO)对二氧化硅(SiO2)、氢氧化铝(ATH)和氢氧化镁(MH)的混合物进行改性,并将改性后的无机混合物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进行熔融共混复合,制备出无机物填充量达50%的EVA电缆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旋转流变仪、万能试验机和极限氧指数测试仪对EVA电缆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SEM结果显示,FPSO的引入促进了高含量无机混合物在EVA基体中的分散,材料燃烧后的炭渣表面结构完整;DSC测试结果表明,FPSO含量较低时,EVA的结晶能力提高,有利于电缆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流变测试结果揭示,FPSO的引入在削弱填料间相互作用的同时提高了无机粒子与基体间的界面黏结力,有利于提高材料的耐油及阻燃性能;当FPSO的质量分数为0.48%时,电缆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耐油及阻燃性能。

    • 紫外老化对聚乳酸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2020, 36(7):60-66.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12

      摘要 (479) HTML (0) PDF 6.70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紫外老化试验仪对聚乳酸(PLA)进行加速老化处理,探究短周期紫外老化后,PLA试样表面与内部不同的老化行为,以及不同老化时间对PLA的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老化时间的延长,PLA表面的C=O衍射强度变小,PLA内部C=O的衍射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同时,PLA表面区域的断面形貌比内部更加粗糙,且出现一定的交联现象。经老化处理24 h,48 h,72 h后,PLA表面的结晶度(Xc)依次增大至19.4%,32.7%,35.2%,PLA内部的Xc依次增大至15.0%,27.5%,32.6%;相同老化时间下,PLA表面的Xc总是大于PLA内部的,且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逐渐减小。相比于老化前,老化72 h的PLA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11.49%,38.38%,43.2%。

    • 不同炭化温度的稻壳炭对稻壳炭/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影响

      2020, 36(7):67-7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51

      摘要 (472) HTML (0) PDF 6.19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考察不同炭化温度的稻壳炭对稻壳炭/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马弗炉制备了不同炭化温度(200 ℃,300 ℃,400 ℃,500 ℃,600 ℃)的稻壳炭,以该稻壳炭为填料,采用注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稻壳炭/HDPE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与扫描电镜分析表明,600 ℃炭化温度的稻壳炭的极性最低,孔结构最完善;熔融结晶分析表明,稻壳炭的加入有利于提高HDPE的相对结晶度;力学性能与动态力学热分析表明,600 ℃炭化温度的稻壳炭/HDPE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45.37 MPa)、刚性及弹性最强,但是不同炭化温度的稻壳炭对稻壳炭/HD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影响不大。

    • 侧链单体对哌嗪基三嗪成炭剂的合成及性能的影响

      2020, 36(7):73-79.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71

      摘要 (360) HTML (0) PDF 6.23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侧链单体对哌嗪基三嗪成炭剂的合成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侧链单体对哌嗪基三嗪成炭剂合成的影响较大。侧链单体的亲水性愈强,成炭剂的水溶性就愈大,产率愈小。芳胺的亲核性弱,以致其成炭剂的氯含量较高,产率偏低。侧链单体对成炭剂的热稳定性和阻燃作用也有显著的影响。以乙醇胺为侧链单体的成炭剂的热稳定性最好,其次是以吗啉或苯胺为侧链单体的成炭剂,再次是以丁胺为侧链单体的成炭剂,以二乙醇胺为侧链单体的成炭剂的热稳定性较差,以氨为侧链单体的成炭剂的热稳定性最差。侧链单体含羟基愈多,相应的成炭剂的阻燃作用愈好,不含羟基的侧链单体,相应成炭剂的阻燃作用较差,以氨为侧链单体的成炭剂的阻燃作用最差。侧链单体对阻燃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

    • 一种膨胀阻燃成炭剂的合成及对聚丙烯阻燃性能的影响

      2020, 36(7):80-86.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58

      摘要 (439) HTML (0) PDF 6.20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高效膨胀阻燃成炭剂PECN,利用该成炭剂制备新型膨胀阻燃聚丙烯(PP)复合材料,其中膨胀阻燃剂(IFR)由硅包裹聚磷酸铵(OS-MCAPP)及PECN组成。结果表明,当IFR的质量分数(m(OS-MCAPP)∶m(PECN)=2∶1)为30%时,复合材料极限氧指数值(LOI)达到最大值28.8,同时复合材料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为885.5 W/g,与纯PP相比下降了26.2%;该复合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700 ℃剩余质量为18.4%,与纯PP相比大幅提高。扫描电镜照片显示,PECN成炭剂能够促进高质量膨胀炭层的形成,起到保护复合材料基体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其阻燃性。

    • 亚微米尺度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增强聚酯复合材料

      2020, 36(7):87-9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25

      摘要 (318) HTML (0) PDF 5.69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超声法制备了尺寸分布较窄的亚微米级的氧化石墨烯(GO),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GO/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复合材料并注塑成型。结果表明,超声法成功制备了尺寸分布较窄的亚微米级的GO,利于在PET中分散。加入GO未改变复合材料的晶型结构,但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结晶度和热变形温度,且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不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GO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GO的质量分数为0.05%时,PE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此时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弯曲强度与纯PET相比,分别提升了26%,15%和22%。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较低的GO添加量就可达到较好的增强效果,不需要有机溶剂,有良好的大规模生产前景。

    • 模内微装配成型微装配界面熔接黏附脱黏剥离特性

      2020, 36(7):94-10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42

      摘要 (374) HTML (0) PDF 9.88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准确预测和调控微装配界面熔接黏附脱黏剥离特性是聚合物模内微装配成型制备高性能微型机械运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针对这一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构建了模内微装配成型微型机械运动副界面熔接黏附脱黏剥离行为的模拟仿真平台和注射温度-材料副界面脱黏剥离断裂韧性参数-界面熔接黏附脱黏剥离特性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运动副微装配界面的启裂应力、临界应变能释放率和完全脱黏剥离驱动力与二次成型熔体注射温度呈正相关关系,降低二次成型注射温度,可以明显减小界面的启裂应力和临界应变能释放率,抑制微装配界面的熔接黏附,有利于降低微装配界面熔接黏附脱黏剥离的驱动力,提高微装配界面的可运动性能。

    • 缝合泡沫夹芯材料的冲击后压缩性能

      2020, 36(7):103-111.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72

      摘要 (408) HTML (0) PDF 11.10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VARTM制备技术制备缝合/未缝合泡沫夹芯材料,分别在4组不同冲击能量下进行冲击试验及冲击后压缩试验,利用超声c检测技术对冲击后纤维面板内部的不可见损伤进行探测,发现缝合树脂柱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复合结构的抗冲击性能,其中冲击最大载荷的提升幅度达到20%~50%,此时,通过超声c检测发现纤维面板内部已经发生了较多的基体开裂,但分层破坏及纤维断裂情况有明显的减少,另外冲击后剩余压缩强度的提高也达到了35%~40%,同时发现相较于15 mm×15 mm的缝合密度,10 mm×10 mm的缝合密度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

    • 双固化3D打印弹性体光敏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2020, 36(7):112-117.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67

      摘要 (490) HTML (0) PDF 5.52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双固化体系设计,合成制备了两步固化可3D打印弹性体的光敏树脂。使用甲乙酮肟对聚氨酯预聚体进行封端,并通过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确定其对应的最佳解封温度为120 ℃;采用不同的丙烯酸酯类稀释剂配制光固化P树脂部分,与封闭聚氨酯预聚体及扩链剂组成的T树脂配制了双固化体系光固化3D打印树脂,采用平板流变仪确定了其打印温度应控制在30~35 ℃;对固化后的样品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当稀释剂采用玻璃化转变点高的稀释单体时,制备样品力学性能最好,接近于浇筑聚氨酯弹性体,在室温能保持良好的弹性。

    • 微型注塑聚丙烯/聚酰胺6共混体系的取向形态演变和力学性能

      2020, 36(7):118-12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53

      摘要 (415) HTML (0) PDF 7.96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扫描电镜、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和高压毛细管流变仪详细探究了微型注塑过程中加工参数的变化和分散相PA6的引入对聚丙烯(iPP)/聚酰胺6(PA6)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形态分布、流变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高压毛细管流变仪数据表明,PA6的引入能够显著降低共混体系的剪切黏度。相对于普通注塑成型,在微型注塑成型中较高的剪切力和冷却速率能够诱导分散相PA6由球形到棒状或纤维状结构的演变。在微型注塑iPP/PA6样品中,无论是在中心层还是取向层都形成了形态良好的PA6纤维;随着注射速度的提高,微型注塑样品内部的β晶含量从22%提高到33%(iPP),以及PA6纤维的直径逐渐得到细化,由2.38 μm缩减到0.36 μm。此外,在微型注塑过程中,PA6分散相的加入能够降低分子链的取向程度,从0.91降低到0.88,而原位PA6纤维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iPP/PA6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从34.2 MPa左右提高到37.5 MPa。

    • 静电直写聚偏氟乙烯纤维膜结构设计及应用

      2020, 36(7):125-13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50

      摘要 (484) HTML (0) PDF 10.07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成膜聚合物,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丙酮为混合溶剂制得纺丝液,采用静电直写技术制备了具有规整孔结构的PVDF多孔纤维膜。通过AutoCAD设计了不同膜孔间距的孔形貌,研究了溶剂组成对PVDF纺丝液流变性能和纺丝成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挥发性丙酮的加入有效地降低了纺丝液黏度,同时也提高了PVDF纤维膜的固化速率,有利于静电直写纤维膜的固化成形。此外,当电场电压3.5 kV、接收距离10 mm、挤出速率0.25 mL/h,直写5层时,所得PVDF纤维膜具有较好的规则孔形状和球晶次级结构。通过扫描电镜、静态水接触角、力学性能、渗透通量等测试分析,当设置孔间距为0.3 mm,所得PVDF纤维膜静态水接触角为117°,用于油水分离通量达1111.08 L/(m2·h) (高10 cm 油水自身质量),分离效率高于98%。

    • 聚丙烯酸表面接枝改性聚丙烯抗氧化膜的制备与性能

      2020, 36(7):134-139.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40

      摘要 (591) HTML (0) PDF 5.53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微量过渡金属离子能够催化食品氧化的问题,利用紫外光表面接枝技术将丙烯酸(AA)接枝到聚丙烯(PP)膜表面,制备具备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PP-g-PAA抗氧化膜。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对膜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获得了致密均匀的聚丙烯酸(PAA)接枝层;通过控制接枝时间获得了不同的羧基密度。采用TBO染色法和原子吸收光谱考察了膜表面羧基密度、Cu2+螯合量及两者的比例关系。当膜表面羧基密度小于4.24 μmol/cm2时,羧基量与Cu2+螯合量之比为4,说明两者能够形成稳定的五元环螯合结构,起到抑制金属离子催化氧化的作用;考察紫外光接枝对膜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接枝时间达到20 min时,膜的断裂伸长率急剧下降,氧气阻隔性能显著提高。

    • 阳离子丙烯酸酯膜的制备及在微藻培养中的应用

      2020, 36(7):140-14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55

      摘要 (358) HTML (0) PDF 8.86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制备了阳离子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搅拌速率、单体比例、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对乳液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搅拌速率为400 r/min,m(BA)∶m(MMA)=30∶70,OP-10和AIBI质量分别为单体质量的4.5%和1%时,制备的乳液及膜性能最佳。进一步研究了阳离子丙烯酸酯膜用作贴壁材料对微藻培养的影响,实验发现,培养10 d后膜材料保持完整,强度韧性较好,微藻在膜上附着生长迅速,其生长量与膜表面粗糙度、带电荷量等表面参数呈正相关。其研究结果为寻求和制备具有潜质的微藻培养贴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不同网格尺寸的聚乙烯醇水凝胶膜的制备及离子渗透性能

      2020, 36(7):149-157.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26

      摘要 (520) HTML (0) PDF 8.14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乙烯醇(PVA)水凝胶膜由于交联网络结构而具有运输特性,通过网格尺寸来调控离子在其中的渗透扩散行为对其选择渗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具有不同网格尺寸的PVA水凝胶膜,研究了离子在水凝胶膜中的渗透性能。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征了PVA水凝胶膜的微观结构,计算其凝胶含量、溶胀度和网格尺寸等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与离子在PVA水凝胶膜中的渗透扩散性相关联。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浓度的增加,PVA水凝胶膜的交联程度增加,网格尺寸随之下降,结晶度和溶胀性也明显下降。同时,当网格尺寸从15.07 nm调控到了3.76 nm时,K+, Na+, Ca2+和Mg2+的渗透系数也从19.5×10-7 cm2/s,18.0×10-7 cm2/s,12.2×10-7 cm2/s,10.9×10-7 cm2/s分别降到3.44×10-7 cm2/s,2.84×10-7 cm2/s,2.22×10-7 cm2/s,1.76×10-7 cm2/s,实现了对离子在PVA水凝胶膜中的渗透扩散行为的调控。

    • 棉织物表面的超疏水功能改性整理与性能表征

      2020, 36(7):158-16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52

      摘要 (540) HTML (0) PDF 4.63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新的方法制备超疏水棉织物,突破了传统使用额外纳米粒子构造粗糙表面结构制备超疏水纺织品的局限性。首先采用有机硅树脂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疏水性薄膜,然后借助硅树脂的黏附性将十八胺牢固地固着在织物表面,以此达到构造粗糙表面结构和降低织物表面能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整理后的棉织物与水的接触角高达154.4°±0.6°,经、纬向强力分别下降了6.2%和8.3%,而白度增加了1.3%。棉织物表面经过30次机械摩擦后,其接触角为151.5°±0.4°。最后对改性前后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和超疏水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 巯基化石墨烯/碳纳米管/三聚氰胺泡沫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在电吸附除铜中的应用

      2020, 36(7):163-16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66

      摘要 (364) HTML (0) PDF 4.85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将一定量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与氧化石墨烯(GO)水溶液混合,以硫氢化钠(NaSH)为改性剂,三聚氰胺泡沫(MF)为复合材料的骨架,制备出带有巯基(-SH)的TrGO/MWCNT/MF复合电极。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循环伏安法(CV)分别研究了复合电极的形貌特征、化学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在静电场的作用下,用TrGO/MWCNT/MF电极吸附水中的铜离子,结果表明,在铜离子溶液浓度为250 mg/L、pH为5.5和电压为0.8 V时,吸附平衡容量能达到227.06 mg/g。此外,还考察了TrGO/MWCNT/MF电极吸附铜离子的机理,发现该电极吸附过程符合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等温模型。重要的是,该复合电极在6 次电吸-脱附后表现出较好的循环再生性能。

    • 乙烯基MQ硅树脂补强液体硅橡胶的力学性能

      2020, 36(7):169-17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62

      摘要 (911) HTML (0) PDF 5.76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液体硅橡胶内聚能密度小、力学强度低,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障碍。文中通过正硅酸酯法,合成了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及乙烯基含量可控的MQ硅树脂,并研究了其对液体硅橡胶的补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白炭黑补强液体硅橡胶相比,乙烯基MQ硅树脂补强液体硅橡胶的力学性能更优异。当乙烯基MQ硅树脂质量分数达到15%时,液体硅橡胶的拉伸强度达到7.2 MPa,撕裂强度达到44.7 kN/m,断裂伸长率达到453%,Shore A硬度达到53。特别地,乙烯基MQ硅树脂与液体硅橡胶的相容性良好,乙烯基MQ硅树脂补强液体硅橡胶的透光率大于80%,完全符合LED封装对液体硅橡胶力学性能和透光率的要求。

    • 双丙酮丙烯酰胺-丙烯酸酯共聚物基蓄能型发光涂料的制备

      2020, 36(7):176-18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64

      摘要 (381) HTML (0) PDF 4.34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分子设计为基础,将可在室温进行交联的功能单元双丙酮丙烯酰胺引入丙烯酸酯聚合物中,制得了蓄能型发光涂料。该涂料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可被有效激发,撤去光源后能持续发光,余辉时长可达12 h。涂料对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等塑料基材有很好的附着力,可制成塑基蓄能型涂层制品,拓展了蓄能型涂料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领域。

    • 一维受限聚合物黏弹性的研究进展

      2020, 36(7):181-19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161

      摘要 (473) HTML (0) PDF 9.42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尺度聚合物薄膜的黏弹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薄膜的厚度降低至与高分子链尺寸相当时,聚合物薄膜的黏弹性表现出显著偏离本体的行为。文中总结了一维受限态下聚合物薄膜黏弹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一维受限聚合物体系黏弹性的研究方法及其偏离本体的可能机理,最后对受限聚合物黏弹性的研究给予了展望。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编辑出版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电话 :028-8540 1653  E-mail:gfzclbjb@163.net; gfzclbjb@vip.sina.com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