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聚丁内酰胺的热性能改性

      2021, 37(2):1-6.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49

      摘要 (470) HTML (0) PDF 2.93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丁内酰胺的熔点与热分解温度较接近,不利于熔融加工。文中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支化聚丁内酰胺(B-PA4)及线型聚丁内酰胺(L-PA4)共混物,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表征共混物的结晶性能及热性能,通过拉伸测试研究了共混膜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B-PA4的加入使得共混物的结晶度、熔点、热稳定性均发生降低。当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的B-PA4与L-PA4质量比大于1∶1时,共混物熔点(Tm)降至258 ℃,最大降解速率对应温度(Tp)保持不变,两者间温度差与L-PA4相比提高了10 ℃。当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的B-PA4与L-PA4共混质量比为2∶1时,Tm与Tp的温度差提高了5 ℃。相对分子质量为8000的B-PA4与L-PA4共混后,Tm和Tp温度差无显著变化。共混物膜的拉伸强度均提高至40 MPa以上,但断裂伸长率明显下降,高分子量B-PA4有助于提高其强度,减小断裂伸长率的降低幅度。

    • 制备参数对聚醚砜/非织造布复合膜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

      2021, 37(2):7-1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59

      摘要 (203) HTML (0) PDF 5.19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醚砜(PES)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聚合物成膜材料,熔喷非织造布具有良好的过滤效能并广泛应用于空气的过滤。聚醚砜/非织造布复合膜是以PES膜材、致孔剂聚乙烯吡络烷酮(PVP)和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作为铸膜液并涂覆在熔喷非织造布上,然后转移至凝固浴中成膜。通过控制铸膜液组分的不同比例、凝固浴温度和第一凝固浴配比共制备了15组复合膜对比样品,系统研究了各关键参数对膜的透气量、孔径、过滤效率及微观形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三氧化二铝(Al2O3)/PES质量比的增加,复合膜的透气量和平均孔径先增大后减小,过滤效率由75.1%提高至81.4%;随着凝固浴温度的上升,复合膜的透气量和平均孔径不断增大,过滤效率由80.6%降至57.7%;随着第一凝固浴中乙醇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透气量和平均孔径不断减小,过滤效率提高至89.5%。聚醚砜/非织造布复合膜有望在空气过滤、环保等领域得到应用。

    • 星形吡啶亚胺铁系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乙烯齐聚性能

      2021, 37(2):15-2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5

      摘要 (225) HTML (0) PDF 3.06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1.0 G星形大分子、吡啶-2-甲醛和FeCl2·4H2O为原料,依次经席夫碱反应和络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星形吡啶亚胺配体及其铁系催化剂,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光谱、电喷雾电离质谱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对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体系及反应条件对催化乙烯齐聚性能均有较大的影响,当以甲苯为溶剂、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星形吡啶亚胺铁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活性可达3.96×5 g/(mol Fe·h),产物主要为丁烯和己烯。此外,在对星形吡啶亚胺铁系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催化乙烯齐聚的机理也进行了推断。

    • 天然胶乳凝固工艺对其生热性能的影响

      2021, 37(2):23-27.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51

      摘要 (179) HTML (0) PDF 2.49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然橡胶存在阻尼滞后现象,使其在循环使用过程中产生热量,加速其老化。天然胶乳不同的凝固工艺对橡胶网络结构的构建有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其生热性能。文中通过核磁共振交联密度仪和管道模型理论分析对自然凝固(NR-n)、微生物凝固(NR-m)及甲酸凝固天然橡胶(NR-a)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橡胶网络结构与其生热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NR-n和NR-m外部温升分别为8.5 ℃和8.9 ℃,均低于NR-a的13.8 ℃;NR-n和NR-m内部温升分别为17.6 ℃和16.7 ℃,均低于NR-a的26.6 ℃。导致生热差异化的原因在于NR-n和NR-m的交联和缠结点密度均高于NR-a,硫化网络刚性增强,相同应力作用下NR-n和NR-m分子链运动趋势更小、热耗散少、生热更低。研究表明,自然凝固和微生物凝固的天然橡胶硫化网络致密性更好,导致其生热性能都明显优于甲酸凝固天然橡胶。

    • 研磨溶液对改性石墨矿表面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2021, 37(2):28-3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301

      摘要 (227) HTML (0) PDF 3.42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行星式球磨机对石墨矿粉(G)进行湿法球磨改性,以硅烷偶联剂Si-69为改性剂,考察了球磨溶液对石墨矿粉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影响,然后将改性石墨矿粉填充到丁苯橡胶中,考察了改性石墨/丁苯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球磨溶液不同,改性石墨矿粉的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有所不同。以异丙醇为球磨溶液的改性石墨矿粉(GI)颗粒较小,可以获得较多的片层状改性石墨,改性剂接枝在改性石墨颗粒表面形成较多的Si-O-C,填料与橡胶基材的结合性较高,有助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 耐高温乙炔基封端聚酰亚胺的制备与性能

      2021, 37(2):35-4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6

      摘要 (246) HTML (0) PDF 2.27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单体4-苯基醚-1,3-二胺制备了一种新型乙炔基封端热固性聚酰亚胺。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其结果表明制备得到了相应结构的预聚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得预聚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仅为155 ℃。预聚体在有机溶剂中具有高的溶解性,常温下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溶解度高于50%。熔体黏度测试表明,预聚体的最低熔体黏度在237 ℃时为47.5 Pa·s。动态力学热分析仪测试表明,交联固化后树脂的Tg值高达335 ℃,具有非常高的耐温性。热失重曲线表明,该种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具有高的热分解稳定性,在空气中5%热失重温度为535 ℃,氮气中800 ℃的残炭率为57%。

    • 碳点基紫外线吸收剂的合成及在聚乙烯/木粉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2021, 37(2):41-4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2

      摘要 (161) HTML (0) PDF 3.72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以壳聚糖、柠檬酸、辛醛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壳聚糖衍生物基聚合物碳点,然后与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0)、多聚甲醛通过曼尼希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碳点基紫外线吸收剂(P(CS-g-OC-CA)Ds-g-UV-0)。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对中间体和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CS-g-OC-CA)Ds-g-UV-0具有良好的紫外光吸收性和耐热稳定性。将P(CS-g-OC-CA)Ds-g-UV-0应用到聚乙烯(PE)/木粉复合材料中,经过40 d的紫外加速老化实验系统研究了木塑复合材料的抗紫外老化性能,并与低分子紫外线吸收剂UV-0的应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对老化前后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羧基指数、纤维素指数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添加3%以上 P(CS-g-OC-CA)Ds-g-UV-0不仅可以对PE/木粉复合材料起到良好的抗紫外光老化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

    • 异噻唑啉酮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释放行为

      2021, 37(2):49-5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8

      摘要 (226) HTML (0) PDF 2.24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二异氰酸酯(TDI)、聚乙二醇4000(PEG)、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三乙胺(TEA)为原料,制备可水乳化的聚氨酯(WPU)。以合成的WPU为囊壁、以异噻唑啉酮衍生物(Sea-nine 211)为囊芯,通过乳化自组装得到防污剂Sea-nine 211微胶囊,用红外光谱、粒径分布和扫描电镜对胶囊进行表征,并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壁芯比对微胶囊释放行为的影响,进而研究壁芯比对微胶囊缓释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规整球形的异噻唑啉酮微胶囊;微胶囊粒径分布较宽,主要分布在91~960 nm,268~610 nm的微胶囊约占84.1%,平均粒径为460.9 nm;随着壁芯比的减小,扩散速率常数增大,达到平衡时所用时间缩短,微胶囊缓释性变差。

    • 端乙烯基氨酯树脂阻尼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021, 37(2):54-6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72

      摘要 (169) HTML (0) PDF 3.13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聚氧化丙烯二醇(PPG2000)、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合成聚氨酯预聚物,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封端得到端乙烯基氨酯树脂(VTUR),加入苯乙烯(St)交联剂,用过氧化氢异丙苯(CHP)、过氧化甲乙酮(MEKP)2种固化剂制备了不同苯乙烯含量的弹性体。分析了VTUR的合成情况,以及苯乙烯含量对树脂黏度的影响趋势;探讨了苯乙烯用量及固化剂种类对弹性体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VTUR,且苯乙烯的加入使树脂黏度大幅降低;随着苯乙烯含量的提高,弹性体的阻尼峰值逐渐升高且峰温向高温方向偏移,力学强度呈增大的趋势;由CHP固化剂制备的弹性体阻尼性能优于MEKP固化剂。

    • Al2O3/TiO2复配改性环氧树脂的绝缘特性

      2021, 37(2):61-66.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9

      摘要 (190) HTML (0) PDF 3.35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满足高压直流输电体系对绝缘子性能的特殊要求,使用三氧化二铝(Al2O3)和二氧化钛(TiO2)复配掺杂的方法改性环氧树脂基底,对复合物表面结构以及绝缘特性进行了分析。绝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Al2O3或者TiO2单独掺杂,共掺杂可以更显著降低复合物表面电阻率并且增加电气强度。将2种纳米材料的质量调到合适比例时,纳米粉体/树脂基底界面上会形成一定的导电通道,载流子可以沿着通道被传导出去,从而改善表面电阻率。而适当量Al2O3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改善材料的电气强度。优化后复合物的表面电阻率为8.62×1013 Ω,电气强度可达到29.01 kV/mm,共掺杂的协同效应对于树脂绝缘性能的提升十分有意义。

    • 炭黑对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己内酯复合材料流变、力学及电学性能的影响

      2021, 37(2):67-7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0

      摘要 (207) HTML (0) PDF 4.36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己内酯(SAN/PCL)复合材料为基体,导电炭黑(CB)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SAN/PCL/CB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CB含量对SAN/PCL/CB纳米复合材料流变特性、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CB的加入能够诱导体系发生相分离,随着CB含量的增加,SAN/PCL/CB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曲线在低频区呈现明显的“第二平台”,表现出明显的凝胶化现象,凝胶点为6.5%。在凝胶点前后,SAN/PCL/CB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力学和电学性能均与流变特性具有一定相关性。形态分析表明,CB的加入可有效降低分散相的尺寸,CB的团聚是产生流变逾渗的根本原因。

    • 基于Pickering 乳液技术制备高强度和高透明的纤维素纳米纤维/聚苯乙烯复合材料

      2021, 37(2):73-79.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0.0259

      摘要 (197) HTML (0) PDF 4.23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纤维素纳米纤(CNFs)稳定的油相中含有聚苯乙烯(PS)的O/W型Pickering乳液凝胶,经进一步真空过滤、溶剂洗涤和热压过程制备了CNFs增强的PS(CNFs/PS)复合材料。所得的C-CNFs/PS复合薄膜材料具有独特的多尺度的三维交联网络结构。其中,大部分PS以鹅卵石状镶嵌在微米级的三维交联网络结构中,而其则由初始的相互缠结交联的CNFs与少量PS形成的CNFs/PS复合片层构成。所得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优异的透明性和力学性能。当CNFs的含量为48%时,其最佳拉伸强度为63 MPa,与纯PS相比,提高了约4.5倍,同时在600~800 nm的波长范围内保持约87%的优异透光率。

    • 弹性体对微发泡聚丙烯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

      2021, 37(2):80-8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53

      摘要 (205) HTML (0) PDF 11.22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化学发泡为主线,在聚丙烯(PP)基体中添加弹性体三元乙丙橡胶(EPDM)制备微发泡聚丙烯复合材料。利用旋转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系统地研究EPDM对微发泡PP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EPDM的加入提高了PP材料的熔体强度,对PP材料发泡质量有明显改善;同时使PP复合材料的降温结晶峰向高温移动,能有效抑制泡孔的变形及并泡等恶化现象。当EPDM的质量分数为20%时,泡孔形态较为理想,其泡孔直径和泡孔密度分别为14.43 μm,2.49×107cm-3。与未加EPDM的微发泡PP复合材料比较,EPDM的加入能够拓宽发泡PP复合材料的发泡温度窗口,发泡温度范围为180~195 ℃。

    • 热软化效应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刮擦变形定量模拟的影响

      2021, 37(2):89-9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56

      摘要 (223) HTML (0) PDF 6.68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2种本构行为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刮擦变形进行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对PMMA而言,在模拟过程中若忽略屈服点后的热软化现象,则会导致刮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但同时也发现,若在模拟时采用高速压缩测试获得的结果对PMMA刮擦过程中屈服点后的热软化进行描述,会导致刮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产生更大的偏差。进一步分析表明,这是由于常规高速压缩测试过程中的温度上升幅度远大于刮擦形变所导致的。高速压缩测试需要采用厚度为0.06~0.10 mm的PMMA样品,其获得的结果才能实现更为准确的刮擦模拟。但当前的高速压缩测试技术只能使用较厚的样品(毫米级)进行测试,使用更薄的样品尚不具有可行性。

    • 超声振动对聚苯乙烯熔体解缠结的影响

      2021, 37(2):96-101.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57

      摘要 (153) HTML (0) PDF 2.82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自行研制的超声振动挤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改变超声功率和冷却条件,在水冷和空冷的条件下研究超声振动对聚苯乙烯(PS)熔体解缠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为200 W的范围内,聚苯乙烯并未发生明显的降解,挤出过程表观黏度下降的原因是超声的热效应及超声的空化效应和机械效应,分别占比56%和44%。通过定量缠结点间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发现,水冷能够实现对解缠结结构的较大保留,聚苯乙烯的缠结点间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提升了83%。熔体流动速率数据显示,经过600 s的热历史,所有样品的熔体流动速率值趋于一致,缠结结构基本回复。

    • 具有规则微结构表面聚丙烯塑件的超声模压粉末成型

      2021, 37(2):102-107.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78

      摘要 (149) HTML (0) PDF 5.37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自制的组合式模具,通过超声模压粉末成型工艺,制得形状尺寸可控的聚丙烯微塑件,成功复制了模芯表面的微沟槽阵列结构。设计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超声能量、焊接压力、保压时间对聚丙烯微结构塑件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超声能量与焊接压力,可有效提高熔体的填充能力。当超声能量为1000 J、焊接压力为115 kPa、保压时间为8 s时,所制得的微结构塑件具有较好的表面形貌复制率。差示扫描量热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超声能量的增加不会改变聚丙烯的晶体结构;随着超声能量的增加,微结构塑件的结晶度降低、晶粒细化。

    • 短纤维增强橡胶密封复合材料界面疲劳损伤行为

      2021, 37(2):108-11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71

      摘要 (171) HTML (0) PDF 6.94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广义自洽方法,建立了包含芳纶纤维、界面相、橡胶基体和等效介质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采用自定义材料子程序对内聚力疲劳累积损伤模型进行编译,分别在基体/界面相的界面和纤维/界面相的界面设置内聚力单元,研究界面相性能参数对纤维增强橡胶密封复合材料(SFRC)界面疲劳损伤行为的影响。探讨了界面相厚度和模量的确定方法,获得了不同界面相厚度和模量下SFRC界面脱粘起始位置以及脱粘起始疲劳次数。结果表明,较低的界面相模量能够抑制界面脱粘的产生;随着界面相厚度的增加,界面脱粘的起始疲劳次数增加,SFRC抗疲劳损伤能力得到提高。

    • 仿生矿化法制备双磷酸根改性的纤维素/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

      2021, 37(2):116-12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7

      摘要 (182) HTML (0) PDF 4.86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高碘酸钠的氧化以及基于席夫碱原理的阿仑膦酸缩合对支架表面进行功能化改性,最后通过仿生矿化的方式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双磷酸根纤维素/羟基磷灰石三维复合支架。通过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磷酸化改性前后支架的矿化样品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凝胶支架表面沉积羟基磷灰石的含量、结晶度、晶粒尺寸、Ca/P元素比等,都更接近于天然骨骼中生物磷灰石晶体。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结果揭示了材料无细胞毒性,对矿化样品表面细胞的形貌分析表明,与未改性支架相比,细胞在复合支架上具有更高的活性以及更好的黏附性。因而,改性后的复合支架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支架材料。

    • 聚乙烯亚胺修饰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抗菌性能

      2021, 37(2):124-129.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58

      摘要 (565) HTML (0) PDF 2.81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用聚乙烯亚胺(PEI)还原GO得到了PEI-GO复合材料,再通过共混法制备出PEI-GO改性的水性聚氨酯(PGWPU)复合材料。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多晶体衍射测试表征了PEI的成功引入。由于PEI-GO的加入,使得PGWPU复合胶膜的力学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加入1.0%的PEI-GO后,PGWPU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纯水性聚氨酯分别提高了131.88%和62.55%。以大肠杆菌(E.coil)为测试菌种,通过贴膜法表征了胶膜的抗菌性。结果表明,当PEI-GO质量分数为0.2%时,胶膜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为99.9%。

    • 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填充交替多层硅橡胶的结构及性能

      2021, 37(2):130-13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4

      摘要 (159) HTML (0) PDF 3.48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GNs)为复合填充料,通过交替多层共挤出设备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层数交替多层硅橡胶片材,获得了2n+1+1层结构的多层复合硅橡胶;研究了多层结构硅橡胶微观形貌对其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层材料具有清晰、规整的连续层状结构,且随着层数增加,填料的分散状态获得改善且取向度增加;拉伸实验结果表明,多层硅橡胶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所增加,且均大于共混材料;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多层材料的介电常数随层数增加而增加,并且具有介电的各向异性,其在面内方向上的介电常数高于面外方向。

    • 发光波长可调的聚吡咯甲烷的制备及光学特性

      2021, 37(2):135-141.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3

      摘要 (203) HTML (0) PDF 2.80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合物发光材料因其拥有诸多优点,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对于蓝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由于其发光性能、使用寿命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全色显示的需要。以吡咯类单体和4-乙基苯甲醛单体为原料,采用溶液缩聚法制备了3种聚吡咯甲烷(聚{吡咯-[2,5-二(4-乙基苯甲烷)]}(PPE)、聚{N-甲基吡咯-[2,5-二(4-乙基苯甲烷)]}(PNPE)和聚{3-乙酰吡咯-[2,5-二(4-乙基苯甲烷)]}(PAPE)),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谱、热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分别对其化学结构、聚集态结构、热性能、紫外-可见吸收行为和发光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PE、PAPE及PNPE在350 nm左右的紫外光的激发下,分别产生约为474 nm、455 nm及422 nm的可见发射光,对应为蓝色及蓝紫色的发光材料,且聚吡咯甲烷分子中吡咯环上的取代基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较大。通过对聚吡咯甲烷进行结构设计可以调节其发光波长,从而开发具有特定蓝色的发光器件材料。

    • 高折光率环氧/ZrO2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

      2021, 37(2):142-14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50

      摘要 (153) HTML (0) PDF 6.21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环氧E51中原位生成无机纳米ZrO2团簇,并利用有机环氧分子链上的侧羟基与无机纳米团簇间形成化学键,以增加有机无机组分间的相容性,并防止无机纳米团簇在体系中团聚。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成功地在体系中原位生成了ZrO2纳米粒子且分布均匀,所制备的薄膜材料具有很好的平整度。环氧/ZrO2纳米杂化光学材料的折光率随着体系中无机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并实现折光率在1.512~1.749间连续可调;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环氧/ZrO2纳米杂化光学薄膜的透过率普遍维持在85%以上,当纳米粒子的含量增至25%后,透光率也能保持在80%以上。

    • 抗菌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及应对策略

      2021, 37(2):149-156.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52

      摘要 (739) HTML (0) PDF 2.37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常生活中细菌感染极易引起人类的健康问题,因此开发更高效的抗菌材料以减小感染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中,抗菌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持久性、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其品种丰富、合成和改性相对简单,是当前抗菌材料研究的热点。根据抗菌高分子材料的最新发展趋势,文中着重介绍了阳离子抗菌材料、共轭高分子抗菌材料和抗菌肽等重要高分子抗菌材料,阐述了其抗菌机制,以各种材料的结构、性能、应用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总结了抗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2021, 37(2):157-167.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55

      摘要 (539) HTML (0) PDF 12.71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固态储能器件由于其在安全性和潜在的高能量密度方面的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能量存储设备。固态电解质作为固态储能器件的关键元件,具有高的安全系数,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由于其制备简便,价格低廉且界面相容性好等优点,成为固态电解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从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宏观形态出发,分别概述了聚环氧乙烷(PEO)、聚碳酸酯(PC)、聚硅氧烷和其他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的传输机理及在各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并对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 现代化学材料在骨角质遗物保护中的应用

      2021, 37(2):168-17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61

      摘要 (218) HTML (0) PDF 1005.50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角质遗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种类之一,由于其化学组成与结构的特殊性,考古发掘出土后常伴有表面污染、粉化等严重的病害现象,如何保存骨角质遗物本体及其内涵的历史、科技价值,一直是文物保护领域内非常薄弱的研究课题。种类丰富的化学材料有着不同的特性,为了更好地利用现代化学材料保护骨角质遗物,文中梳理和总结了目前在骨角质遗物的污染物清洗、加固、防霉杀菌、封护、修复粘接等保护修复工作中现代化学材料的应用现状,并尝试分析所用保护材料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骨角质遗物的保护研究与工作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 复合材料微细杆增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2021, 37(2):176-18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48

      摘要 (400) HTML (0) PDF 4.85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但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韧性和抗冲击性能差,复合材料微细杆(Z-pin)增强技术极大地改善了这一不足,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制造领域。近年来,Z-pin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不断发展,目前主要有热压罐法和超声植入法(UAZ)。Z-pin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增韧和抗冲击性能提高效果显著,但其面内拉伸性能、面内压缩性能和疲劳性能稍有下降。文中从Z-pin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出发,针对其层间韧性、抗冲击性、面内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了综述。指出Z-pin在Ⅰ型断裂模式、Ⅱ型断裂模式和混合断裂模式下的增韧机制;总结了Z-pin在提高复合材料低能量冲击后剩余压缩性能方面的作用;介绍了Z-pin增强复合材料在平面拉伸和压缩载荷下的破坏模式,从纤维损伤角度归纳了其面内拉伸及压缩性能下降的原因;总结了Z-pin增强复合材料在循环压缩载荷下的破坏模式。最后从材料体系和工艺优化两方面出发,为降低纤维损伤提供了建议。对Z-pin增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展望。

    • 柔性纺织电阻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2021, 37(2):184-19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1.0070

      摘要 (317) HTML (0) PDF 3.37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纺织电阻传感器具有质量轻、柔性好和可拉伸等优良特性,在可穿戴电子产品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文中根据近年来不同纺织材料基电阻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无捻纤维(束)基电阻传感器、纱线(长丝纱、短纤维纱、复合纱)基电阻传感器和织物(针织物、机织物、非织造织物)基电阻传感器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在纱线基电阻传感器中,主要基于导电涂覆纱线受力过程中纤维的内在弹性或长丝之间接触程度的变化所引起电阻改变的原理,制备电阻传感器;对于织物电阻传感器,主要利用织物结构体的变形特征并结合对织物进行导电涂覆或碳化等方法,制备电阻传感器。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编辑出版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电话 :028-8540 1653  E-mail:gfzclbjb@163.net; gfzclbjb@vip.sina.com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